源頭降服大氣“魔頭” 臭氧治理亟待量體裁衣
五月以來,臭氧在中國各大城市刷足了“存在感”。5月18日開始,北京的首要污染物變成臭氧。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預報,18日14點,北京城6個區的PM2.5小時濃度為57微克/立方米;同一時間里,臭氧濃度達到185微克/立方米,直到21日14點,臭氧濃度達到242微克/立方米。
然而,北京的臭氧污染并非孤例。據媒體報道,2016年,關于臭氧超標的早報道見于4月4日,南京出現今年個臭氧超標污染天。在上海,5月1日至18日有7個污染日,首要污染物中,除了1天為PM10外,其余6天均為臭氧。在鄭州,5月份截止到18日,臭氧作為首要污染物天數達到11天,占比為61.1%。
近年來,臭氧一度在夏季穩居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污染物。根據環保部公布的數據,2013年8月全國74個城市空氣質量超標天數中,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占比超過七成,而PM2.5僅占19.8%。
臭氧超標連續3年拖累8月空氣質量
自2013年國家執行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以來,臭氧便成為許多城市夏季空氣質量超標日的首要污染物。環保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8月全國74個城市空氣質量超標天數中,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占比超過七成,PM2.5僅占19.8%。2014年8月,74個城市的主要污染物還是臭氧。2015年8月,仍然延續上兩年格局,臭氧成為“拖累”空氣質量的“罪魁禍首”。
“近許多研究表明,臭氧正逐步成為除了PM顆粒物外,對環境空氣質量影響大的污染物。”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大氣環境規劃部副主任雷宇說。
據雷宇介紹,臭氧超標當前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以及山東、河南等地,且呈加劇趨勢。當前,臭氧污染還是區域性問題,不是全國性問題。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則認為,目前,從全國來看,北方臭氧超標每年有1個峰值,而南方每年有2個峰值,甚至西部一些地區也面臨臭氧超標問題。
盡管在影響范圍上的判斷不同,但專家普遍認為,臭氧超標已成為我國必須認真面對的一項環保新課題。“為了避免我國臭氧污染治理走過長的路,當前,從源頭抓起已刻不容緩。”王躍思說。
臭氧治理要從源頭抓起綜合治理
據北京市環保局相關人員介紹,臭氧濃度的升高除了氣候等不可抗力因素外,機動車尾氣等污染排放也給臭氧的形成創造了條件。汽車排放的氮氧化物和VOCs,在陽光輻射及適合的氣象條件下就會生成臭氧。因此在陽光強烈、氣溫高的夏季,臭氧容易超標。
面對臭氧污染,國務院早在2013年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就明確提出,要“加強灰霾、臭氧的形成機理、來源解析、遷移規律和監測預警等研究,為污染治理提供科學支撐”。
業內專家認為,對臭氧污染這一環保新課題,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應在加強基礎性研究和頂層設計的基礎上,采取綜合治理措施。
中科院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王新明認為,近地面臭氧是光化學反應生成的二次污染物,其控制只能從其前體物氮氧化物和VOCs的控制下手,釜底抽薪,減少其前體物NOx和VOCs的人為排放。
但更多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臭氧的形成與前體物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不是線性關系,各個地區的削減關系不盡相同。為了有效控制,必須制定適用于當地的規劃,而不是簡單通過一般的削減來實現。必須要考慮當地的臭氧生成是對NOx敏感還是對VOCs敏感:在VOCs敏感區,降低VOCs濃度可以起到降低臭氧濃度的效果,但降低NOx的濃度反而會使臭氧濃度升高。
目前的研究認為,臭氧污染高發的城市群和地區基本都屬于VOCs敏感區,意味著減少VOCs的排放應該是這些地區控制臭氧污染的當前的著力點之一。“但這并不意味著NOx的減排工作要停滯。我國已有研究證實目前NOx減排可能會導致部分地區臭氧均值升高,但卻可以有效地抑制臭氧的峰值濃度。另一方面,特別在我國南方地區,由于植物排放大量的活性VOCs,臭氧污染問題的終解決,還要靠NOx減排。”王新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