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九屆哈佛中國論壇上,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向上關注中國環境問題的人們拋出了一個預言式的觀點,“未來20年,中國會誕生世界上偉大的環保企業。”這個如此明確而堅定的論斷讓許多人感到驚訝。盡管“綠色發展”思路提出以來,中國的環保產業和環境情況有了巨大的變化,但距離“世界上偉大”似乎還很遙遠。
然而,趙笠鈞對中國環保未來的信心,也正是對市場力量的信任。中國環保企業也有自己的時代機遇。當前的“一帶一路”建設為環保企業“走出去”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機遇。在大量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工程中,沿線國家對環評的要求普遍較高。這將避免“污染轉移”的問題,形成一條“綠色建設”之路,也將釋放巨大的環保需求。
相對于業務上遭遇的問題,得益于中國良好的宏觀經濟和日漸成熟的資本市場,目前海外環保標的并購成為了海外探索的一大亮點。從2014年開始,中國環保上市公司陸續開始搶灘市場。2015年,環保海外并購案例激增,資金額不斷刷新,達200多億元。這些并購促進了中外環保企業和技術的深度融合,還有助于中國環保企業的海外市場開拓。
據了解,趙笠鈞近期還以“創造未來”為主題做了一次企業內部的戰略演講。他進一步從市場變化的角度指出,“走出去”將是中國環保行業的發展方向。他指出,中國“綠色發展”理念正以“供給側改革”的形式,推動“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低產出”的落后產能逐步淘汰,并積極發展清潔能源,以期污染峰值提前到來。這意味著中國的污染治理市場將有一個巨大的變化,而發展的機遇就在海外。環保企業必須思考未來,“敢于去做過去沒有做過的事情。”
供給側改革成“密鑰”
節能環保產業次真正嘗到政策紅利帶來的“甜頭”是在三年前。2013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提出了一個宏大的目標,即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
4.5萬億元,這一數字一度讓業內人驚嘆,但三年后再回過頭看,它的想像力度還不夠。姜克雋指出,節能環保產業的價值不只在改善環境,在GDP發展過程中也要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對于大家感覺不舒服的地方,我們要大力投資改善它,作為拉動經濟非常重要的因素。”他半開玩笑似地說,之前對環保產業提出的目標數字太低了。“從全國GDP發展來講,環保產業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更大,發展空間也更大。”
近幾年,政府、社會對節能環保產業寄予厚望,該產業的發展現狀卻不盡如人意。經過多年的發展,節能環保領域以民營企業為主,且鮮見百億元級、千億元級規模企業。與發達國家相比,總體上還處于產業化初級階段,與“成為國民經濟新興的支柱產業”仍然有一段距離。
不過,隨著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幕開啟,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壯大的“密鑰”將被找到,借用業界資深人士王小康所言:“在結構性調整中,節能環保產業作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產業,將成為新舊動能轉換中的新動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下,節能環保產業的業務也將覓得更多機會。
構建綠色發展戰略框架
如何讓“一帶一路”披上綠裝?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相關課題組日前提出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戰略實施框架。
框架報告介紹,推進“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戰略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在產業輸出、投資建設、技援合作等工作中關注行為的綠色化,強化生態環保合作,規避生態環境風險,促進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實施。
“在目前中國有關部門發布的‘一帶一路’戰略或者有關政策文件中,對綠色化關注還不夠,生態環保方面的考慮嚴重不足,這使‘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可能面臨的巨大風險。”董戰峰等專家建議,由國家編制實施“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專項規劃,對如何推進實施綠色化的“一帶一路”戰略在目標、關鍵指標、重點任務、重大工程、平臺建設、資金保障和實施保障等方面予以明確。
根據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對沿線國家的定位,評估“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后,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環境風險,包括評估基礎設施建設、資源能源開發、油氣管網及設備投運、電網設備類投運、港口建設、經濟廊道建設、商業貿易、金融業以及突發事件等給區域帶來生態環境風險。
與此同時,創新“一帶一路”綠色金融激勵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環保企業和項目的信貸支持,開發專門綠色信貸金融產品以支持綠色產能輸出,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綠色投資。框架報告建議,在“絲路基金”下籌劃設立“絲路環保基金”或者專門針對環保的口徑,主要用于“一帶一路”沿線欠發達國家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突發事件處理等。
運作模式還需磨合
然而,中國環保企業“走出去”不是一帆風順。
“企業‘走出去’的背后確實是一肚子心酸,中國環保企業化能力的提升確實還需要一個過程。”業界資深人士張景志介紹說,各種挑戰中,除了以往我們談到的政策、宗教、文化等,就是同業間的競爭壓力。
相比中國市場,環保市場的競爭更為激烈。
落戶歐美日韓的企業中,包括中國的,只要在“一帶一路”國家中間出現環保項目,大家就會擁進去,數量通常不少于十家,這讓所在國很困惑。張景志對此深有感觸。
同樣有著“走出去”經歷的企業家也發出了同樣的感慨,即使是中標企業,實現了“走出去”的步,但還面臨著當地合作伙伴或工程施工方可能有某方面的能力不足,這也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中國環保企業在國內,通常擁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但對“走出去”的企業而言,面臨著什么挑戰呢?
“如何在‘走出去’過程中,讓所在國認可、了解我們的標準,確實不簡單。而歐美國家的標準也同樣面臨這一問題。”
“所在國對我們的標準都不會馬上接受,而多半青睞歐美國家的標準,這對中國企業而言,又有一個熟悉、適應的過程。”張景志指出,我們必須在建設標準、技術標準、排放標準方面,主動與市場接軌。
“一帶一路”國家較高的匯率風險、商業模式也同樣困擾著中國環保企業。
據介紹,中國前二十年因商業模式的創新,使我們的環保設施從規模上、數量上達到非常高的水平。未來再發展,就需要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另外,我們的二十年的商業模式創新,對“一帶一路”上的國家而言還很陌生。因此在執行上,要考慮到我們的商業模式在不同地區的適用性。“當我們的商業模式與所在國家形成適應,這對化解我們的挑戰和風險很有必要。”張景志說。
(本文綜合中國電力報、中國企業報、中新網、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