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內涵與外延”催熟千億市場
土壤修復的迫切
根據2014年的調查公報,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全國土壤環境狀況“不容樂觀”,其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主要污染物為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和多環芳烴;林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0.0%,主要污染物為砷、鎘、六六六和滴滴涕;草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0.4%,主要污染物為鎳、鎘和砷;而在接受調查的690家重污染企業用地及周邊的5846個土壤點位中,超標點位占36.3%,主要涉及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皮革制品、造紙、石油煤炭、化工醫藥等行業。
更加糟糕的是,由于土壤污染具有累積性和難可逆性,使得土壤治理修復十分困難。“由于重金屬難以降解,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個不可完全逆轉的過程。另外,土壤中的許多有機污染物也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降解。更何況,與大氣和水體相比,污染物更難在土壤中遷移、擴散和稀釋。因此,污染物非常容易在土壤中不斷累積。”業內專家說,土壤污染一旦發生,僅僅依靠切斷污染源的方法很難使其恢復。積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難降解污染物,很難靠稀釋作用和自凈化作用消除。
中國土壤學專家,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潘根興更是悲觀。“現在我國土壤污染比各國都要嚴重,日益加劇的污染趨勢可能還要持續30年。”
立法工作的推進
3月11日上午,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透露,“土十條”文稿已經基本成熟,等待中央審批,將很快出臺。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把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我國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
土壤修復寫入“十三五”規劃,土十條及其它配套政策呼之欲出。“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將實施土壤污染分類分級防治,并將加強土壤修復治理等新興技術裝備研發與產業化,土壤修復納入“十三五”政策目標,并提出修復1000萬畝農業用地,在政策目標明確前提下,土十條、新的土壤修復環境標準推出也在積極籌備中,將有望明確具體規劃措施與厘清修復標準,解決過往制約行業發展的問題。地方也出臺相應法規積極推進土壤污染防治,相關政策與配套有望保障土壤修復落實。
而現階段,“國家層面還沒有建立完備的土壤污染調查、風險評估、檢測技術和環境質量技術標準,污染修復治理后也缺乏長期監測和監管。整體而言缺乏系統性頂層設計是土壤修復產業面臨的大問題。”環境商會副秘書長馬輝這樣評價土壤修復領域的現狀。
修復市場的拓展
中國土壤修復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將經歷從大亂到大治過程。我國土地已修復場地數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從發達國家的整體經驗看,未來隨著土壤污染問題不斷突出,中國將經歷從修復技術、治理模式以及立法規范化的過程。
近兩年,土壤修復逐漸成為資本市場熱點,早有上市公司提前布局。據環保部通過運用通行模型預估,土壤修復市場帶動的投資規模超過5.7萬億元。
不過在3月9日召開的“上市公司如何迎接土十條研討會”上,上市公司的老總們顯得比較謹慎,“我們也在關注土壤修復,但還沒有開展業務,感覺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包括技術、資金、模式等。”國禎環保副總經理孟平表示。
目前土壤修復行業競爭格局相對分散,行業整體發展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出現技術能力有顯著優勢的公司。“不過,行業內的主要項目簽約主要集中在幾家大公司手中,主要參與土壤修復的企業包括高能環境、永清環保、北京建工、博世科、東江環保、鐵漢生態等。”海通證券研究部環保行業研究員鄧勇表示。
雖然整個行業盈利模式尚待進一步完善,但土壤修復行業藍海市場確定,且隨著“土十條”出臺預期增高,各地政府紛紛出臺地方土壤修復政策開始試點,行業拐點漸顯。我們認為土壤修復行業將是十三五期間環保行業具彈性的發展方向,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