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遠離鄉村的城里人看來,鄉村是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的“田園牧歌”;殊不知,伴隨著工業化進程,鄉村可能淪為環境污染的受害者。在當下的一些鄉村,“詩意地棲居”已經成為一種美好的愿望;隨處可見的生活垃圾,讓美麗鄉村走調、變味,甚至讓一些返鄉的游子發出“回不去的故鄉”的喟嘆。
據介紹,垃圾分類減量無害化處理本來是環境保護的有效的方式,但是農村的經費有限,農村沒有集體經濟,靠政府一年才幾千元的工作經費,請一個環衛工都不夠錢,村民分類的垃圾從收集、分揀、打包到回收處理,如果政府不加大投入,不規范處理,僅僅只是唱高調,僅僅只是表現在應付上級檢查上面,農村的環境衛生實在憂。
據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人居委居住行為學專家、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城鎮規劃設計研究院研究員王寶剛介紹,目前全國超過六成的農村生活垃圾沒有得到任何處理,少數省份垃圾得到處理的鄉村甚至不到10%。這些未經處理的垃圾基本上采取單純填埋、臨時堆放焚燒、隨意傾倒等處理方式,極大污染了鄉村環境。
按道理說,普及垃圾分類知識的行動頗多,為何都不見成效?調查顯示,很多村民并不認同目前的垃圾分類方法,太復雜,廚余垃圾、生活垃圾、有害垃圾……根本搞不懂,“廚余”這種文縐縐的字眼,村民根本不懂,說剩飯剩菜不行么?而在管理上,政府監督始終不如村民互相監督好,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促使村民自覺,并且愿意互相監督?這道難題不破,“美麗鄉村”始終還是困難重重。
“‘垃圾圍村’問題是事關農村生活環境的宜居度、農業生態系統的安全等方面的大事,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從資金、技術、設備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大對農村垃圾處理的投入,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保護好農村的生態環境。”不愿具名的專家說。
具體而言,通過村規民約的方式,建立起自律和自治的長效機制,通過管理體制的調整,改變時下“九龍治水”的治理格局,把分散的資金集中起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短期內完成農村垃圾處理的硬件建設,讓廢棄的垃圾有人收集、有人清運、有地存放和有法處理。尤其是目前農村政策普遍空心化的當下,通過動員機制、相互承諾和監督機制、共享規范內在化的保障,動員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支持,從而破解農村垃圾問題“無人解決”的瓶頸制約,讓這一頑疾早日得到解決。
關注農村環境問題,就是要關注在發展過程中,農民在知識和權利關系上處于何種位置。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平衡,說到底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治理格局中,只有擴大環境保護的公眾參與,避免鄉村成為環境保護的盲點,美麗鄉村才會更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