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市發展路線圖明細 中央部署垃圾綜合處理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下簡稱《意見》)印發,2月21日,新華社刊發了《意見》全文。這是時隔37年重啟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配套文件,勾畫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中國城市發展的“路線圖”。《意見》的第二十三條提出,要加強垃圾綜合治理,轉變觀念,利用新技術新設備,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產生,大力解決垃圾圍城問題,到2020年,力爭將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
垃圾分類觀念先行
對于垃圾分類,民眾對其重要意義已有較深認識,也普遍支持,但要轉化為實際行動,形成良好習慣,還需要很大努力。它要求民眾改變舊的丟棄垃圾的習慣,培養環保的垃圾排放習慣,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
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與環境保護,不僅是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工作,也離不開每一個公民的支持。《意見》提出,樹立垃圾是重要資源和礦產的觀念,建立政府、社區、企業和居民協調機制,通過分類投放收集、綜合循環利用,促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垃圾分類產業化、市場化勢在必行
我國目前垃圾量正以每年8%到10%的速度增長,垃圾處理業的前景是十分可觀的。目前,國內很多城市都未建成完善的處置終端,導致垃圾分類功敗垂成。很多時候,分類垃圾桶里的垃圾被一起倒進了同一輛垃圾清運車,終又合在一起了,這就會導致居民的垃圾分類熱情不高。《意見》提出,要“強化城市保潔工作,加強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統籌城鄉垃圾處理處置,大力解決垃圾圍城問題”。
推進垃圾分類處理的市場化運作,既可以減少政府在這方面的財政支出,又能帶動產業發展促進就業。政府鼓勵垃圾處理企業參與到垃圾分類、直運、處理流程中,由企業去收集、運輸、處理分好類的垃圾,而政府則只需要做好扶持監督工作,一方面通過減稅等手段鼓勵、扶持相關企業,另一方面要做好監管工作,防止企業在垃圾處理過程中對環境產生二次污染。《意見》要求,推進垃圾收運處理企業化、市場化,促進垃圾清運體系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對接。
從源頭減少垃圾產生
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的產生,是削減垃圾量有效的措施。
我們每天都在消耗著各種產品,制造垃圾看似不可避免,但在生活當中卻有很多時候是能夠減少垃圾的。減少一次性餐具、方便袋的使用,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盡量減少舊產品淘汰的頻率等等,其實這些對于個人來說很好實現。對于社會來說,限制過度包裝,建立消費品包裝物回收體系,減少一次性消費品產生的垃圾,促進各類物品的循環使用,也是具有一定操作性的管理辦法。另外,據分析,我國目前生活垃圾中蔬菜殘余物占相當比例,如果提倡凈菜入城(所謂“凈菜”,指在蔬菜原產地對毛菜根莖黃葉就地剔凈,簡單包裝進城,這是“凈菜”的“基礎級”。再進一步就是穩定的正規生產基地生產的,經過清洗、整理、檢測、冷藏、運輸等環節,具有一定保質期的安全、新鮮、營養、整潔、方便的商品蔬菜。的“凈菜”,就是合理搭配配料,可以直接下鍋加工的半成品。),可以減少大量的菜幫垃圾。
為此,《意見》提出,通過限制過度包裝,減少一次性制品使用,推行凈菜入城等措施,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產生。
《意見》為我們描繪了我國城市未來發展的“路線圖”,加強垃圾的綜合治理,倡導垃圾分類,打造城市宜居環境,進一步提高國民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