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沉淀池通常由混凝反應池體和沉淀池體兩大部分構成,以下是其詳細結構介紹:
混凝反應池體
池體結構:一般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內壁可做防腐處理,以抵抗污水的侵蝕。沿長度方向間隔布置若干個混凝隔板,這些隔板的開口上下錯開布置,使水流在池內形成曲折的流動路徑,延長混凝反應時間,提高混凝效果。混凝沉淀池結構
進水裝置:位于池體一端,通過進水管路將待處理的污水引入混凝反應池體。進水管路上通常安裝有閥門、流量計等設備,用于控制和監測進水流量。同時,在進水口處還設有布水裝置,如穿孔管、布水槽等,使污水能夠均勻地分布在池體截面上,避免局部水流過快或過慢。
攪拌裝置:為了加速混凝劑與污水的混合和反應,混凝反應池體內通常設有攪拌裝置,如機械攪拌器、水力攪拌器等。機械攪拌器通過電機驅動攪拌槳葉,使污水在池內產生強烈的湍流,促進混凝劑與水中懸浮顆粒和膠體的碰撞、凝聚;水力攪拌器則利用水流的能量,通過特殊的管道或噴嘴設計,使污水在流動過程中實現自身攪拌。
加藥裝置:用于向混凝反應池體內投加混凝劑和助凝劑。加藥裝置一般包括藥劑儲存罐、計量泵、加藥管道等部分。藥劑儲存罐用于儲存混凝劑和助凝劑溶液,計量泵根據進水流量和水質情況,精確控制藥劑的投加量,通過加藥管道將藥劑均勻地注入到混凝反應池體內。
沉淀池體
沉淀區:是沉淀池體的核心部分,主要用于實現固液分離。根據水流方向和池體形狀的不同,可分為平流式、豎流式、輻流式和斜板(斜管)式等多種類型。
平流式沉淀池:水流在沉淀區內呈水平方向流動,流速緩慢,水中的絮凝體在重力作用下逐漸沉淀到池底。其優點是構造簡單、處理效果穩定,但占地面積較大。
豎流式沉淀池:水流在沉淀區內呈豎直方向流動,從池底進入,向上流動,清水從池頂流出,污泥則沉淀到池底的污泥斗中。豎流式沉淀池的優點是占地面積小,但池深較大,施工難度較高。
輻流式沉淀池:水流從沉淀池中心進入,在徑向呈輻射狀向四周流動,流速逐漸減小,絮凝體在重力作用下沉淀到池底。輻流式沉淀池適用于大型污水處理廠,具有處理能力大、沉淀效果好等優點,但池體結構復雜,施工成本較高。
斜板(斜管)沉淀池:在沉淀區內設置了許多傾斜的平板或管道,水流在斜板(斜管)內流動,絮凝體在重力作用下沿斜板(斜管)壁沉淀到池底。斜板(斜管)沉淀池利用了淺層沉淀原理,大大增加了沉淀面積,提高了沉淀效率,具有占地面積小、處理能力強等優點。
污泥區:位于沉淀池體的底部,用于收集和儲存沉淀下來的污泥。污泥區通常設計成錐形或斗形,以便于污泥的集中和排放。在污泥區的底部設有排泥口,通過排泥管道將污泥輸送到污泥處理系統進行后續處理。混凝沉淀池結構
出水裝置:一般位于沉淀池體的上部,用于將經過沉淀處理后的清水排出沉淀池。出水裝置通常采用溢流堰的形式,如薄壁堰、三角堰等,以保證出水均勻且穩定。在溢流堰前還可設置擋板或濾網,用于攔截漂浮在水面上的雜質和浮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