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原理
混凝過程:向水中投加混凝劑及助凝劑,如聚合氯化鋁、聚丙烯酰胺等。混凝劑通過壓縮雙層、吸附電中和等機理,使水中細微懸浮粒子和膠體離子脫穩,互相聚合形成膠體,然后與水體中的雜質結合形成更大的絮凝體。助凝劑則輔助混凝劑更好地發揮作用。三河市混凝沉淀池
沉淀過程:混凝后的水流入沉淀池,在重力作用下,絮凝體因體積較大、密度較大而沉淀到池底,實現固液分離。沉淀池中不同的水流方式會影響沉淀效果,如平流式、豎流式、輻流式、斜板或斜管沉淀池等各有其特點和適用場景。
結構組成
進水口:污水進入沉淀池的入口,通常配有布水裝置,確保水流均勻分布。
沉淀區:懸浮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的區域,是實現固液分離的主要場所。
污泥斗:用于收集和濃縮沉降的污泥,便于后續的污泥處理。
出水口:處理后的清水從上部流出,經過進一步處理后可回收使用或達標排放。
排泥口:用于定期排出濃縮污泥,防止污泥在池底積累過多影響沉淀效果。
類型
按用途分類
污水處理沉淀池:主要用于污水處理過程中的固液分離,在城市生活污水、工業廢水中廣泛應用。
雨水收集沉淀池:用于收集和儲存雨水,通過沉淀去除雨水中的懸浮物質和沉積物。
高效沉淀池:用于有特殊需求的工業水處理場景,實現更高效的固液分離效果。
按操作方式分類
靜態沉淀池:采用自然沉淀的方式,僅僅依靠重力作用使固體顆粒沉降到底部,構造簡單,運行成本較低,但沉淀效率相對較低。
動態沉淀池:通過機械攪拌或氣浮等方式增強沉降效果,加快固液分離的過程,適用于處理含有難以沉淀的細小顆粒的廢水,不過設備相對復雜,運行成本較高。
按結構分類
圓形沉淀池:結構簡單,在小型污水處理系統中比較常用,水流在沉淀池內的流動較為規則,施工相對容易,占地面積可能較小。
長形沉淀池:具有較大的容積,適用于處理大量污水或者場地條件較為有限的情況,平流式沉淀池是一種典型的長形沉淀池。
設計要點
設計參數
容積:根據處理水量以及所需的停留時間來確定,要考慮進水流量的變化范圍,一般按照最大進水流量時也能滿足處理要求來確定。
深度:通常根據水質、污染物種類、沉淀顆粒大小等因素確定,一般控制在 3-5 米。
徑流速度:一般不宜超過 0.3 米 / 秒,以防止顆粒物重新懸浮于水中,影響出水水質。
滯留時間:一般建議設定為 2-3 小時,過短可能導致混凝反應不充分。
混凝劑投加量:根據不同的水質和污染物種類確定,需通過試驗確定投加量,過少則混凝效果不佳,過多會造成浪費并可能影響后續處理。
結構設計三河市混凝沉淀池
進水管路和溢流堰:要保證進水均勻分布到池內,避免局部水流過快或過慢,溢流堰要保證溢流水位準確,使處理后的清水穩定流出。
應用領域
污水處理廠:作為初級處理單元,用于去除大顆粒懸浮物,減輕后續處理設備的負荷。
工業領域:適用于鋼鐵、石化、制藥等行業的廢水處理,幫助企業合規排放。
市政工程:在城市污水管網中設置混凝沉淀池,保護環境、改善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