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從藻水分離看科技之手點石成金新技術
資料類型 | 文件 | 資料大小 | 0 |
下載次數 | 0 | 資料圖片 | 【點擊查看】 |
上 傳 人 | 默認 | 需要積分 | 0 |
關 鍵 詞 |
- 【資料簡介】
水中浮著藻,藻里含著水,藍藻處理是個新難題。而8月初,記者在無錫太湖楊灣藻水分離站,則見識到了一項快速分離新技術。
只見混雜著水和藍藻的藻漿進入類似于污水處理廠的分離站后,通過水藻快速分離、離心脫水等工序,很快變成了藻泥和尾水兩部分。1噸藻漿zui終只剩33公斤藻泥;去除藍藻的900多公斤尾水,凈化達到Ⅲ類水后再回排太湖。
省水利廳水資源處副處長張建華告訴記者,目前在無錫、宜興、常州等藍藻較多地區已建立6座藻水分離站,規模zui大的楊灣站日處理藻漿能力達2000噸。今年上半年,從太湖撈上來的2.5萬噸藻漿,經該分離站處理后,變成了僅重850噸的藻泥。
藻水分離,只是科學治太、科技護水的一個縮影。據省科技廳副廳長夏冰介紹,兩年多來,我省在太湖流域先后投入6.7億元,實施了88個科技專項項目,為太湖水污染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記者注意到,這類研究大致可分幾類:一類是基礎性研究,努力在尋求太湖病因及“治病”機理上取得突破。其中,“大中型淺水型湖泊藍藻水華暴發機理研究”等三個項目已獲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計劃立項支持,正在實施當中。還有一類是實用技術的研究,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藍藻控制、打撈、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的一條龍“技術集群”。
在省農科院大院里,好多池子里都能看到一些水葫蘆長得郁郁蔥蔥。這是專家們在探索“以毒攻毒”的方法。“水葫蘆暴發時,可以大量吸收水體中的營養物質,抑制藍藻的生長。”省農科院院長嚴少華介紹道,他們的這項“水體氮磷生物富集和資源化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已獲得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立項資助3000萬元。目前,該實用技術已在太湖武進段投入使用。
夏日的太湖,每天有100多條撈藻船在水上作業。當初為了打撈藍藻,我省專門通過外交部門,到上尋找技術,結果發現,針對淺水湖泊的撈藻技術,還是空白。省科技廳隨后迅速組織中船702所開展“藍藻打撈船”的關鍵技術攻關,當年即獲得成功。目前,已成功開發了吸取型、分離型、綜合型等船型,為藍藻“日產日清”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解決藻泥難題,江蘇也廣借科技之力,爭取變廢為寶。坐在“無錫十八灣”唯瓊農莊大餐廳中,透過鋼架玻璃,可見智能溫室中枝繁葉茂的各種蔬菜。令人驚訝的是,維持農莊運轉的電力全部來自“藍藻發電”。據說,通過這個“藍藻發酵制沼氣”科技示范工程,農莊一年可以用掉3萬噸藍藻,除了發電,沼渣還可制成肥料。
打造“、高標準、全覆蓋”的監測預警體系,是“科學治太”的另一類表征。踏上“蘇環監測1號”船,記者見識了這個全國“水上實驗室”的風采。省環保廳副廳長柏仇勇介紹說,這是省廳交給無錫使用的全國監測系統首條大噸位應急監測船。它擁有的儀器,可以快速檢測水體的總氮、總磷、重金屬等24種物質的含量指標,并對水體中的有機物進行測定和分析。船載的藻密度測定儀,可在一秒鐘內測出水體中藻密度含量。
統計顯示,目前太湖流域已建成170個符合*標準的水環境自動監測站、30個巡測站以及藍藻預警監測系統、衛星遙感解譯系統,結合衛星遙測和人工巡測,實現了海陸空三位一體全覆蓋。每天,*手的數據,都會準確無誤地傳遞到省委、省政府和相關部門手上。
上一篇:塑料儲罐具有較好的韌性和耐沖擊性
下一篇:淺談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工作流程
- 凡本網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環保在線,轉載請必須注明環保在線,http://www.kindlingtouch.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企業發布的公司新聞、技術文章、資料下載等內容,如涉及侵權、違規遭投訴的,一律由發布企業自行承擔責任,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