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戰略規劃“拖后腿“等三大“瓶頸“制約中國綠色經濟
資料類型 | 文件 | 資料大小 | 0 |
下載次數 | 0 | 資料圖片 | 【點擊查看】 |
上 傳 人 | 默認 | 需要積分 | 0 |
關 鍵 詞 |
- 【資料簡介】
自去年以來,國內許多地方紛紛推出了打造風電、光伏太陽能等新能源基地的計劃,并大干快上,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風電、太陽能等行業的過度投資。同時,各地都在加快對當地風場資源的開發,在對資源開發論證規劃不充分的情況下便匆忙上馬,或者“以資源換項目”,追求眼前的所謂“綠色”增長。產業發展缺乏明確指導,地區間發展統籌規劃,一哄而起的風險引發許多業內人士的擔憂。
一位業內人士說,中國風電增長速度迅速,但在1200多萬千瓦的裝機容量當中僅有800多萬千瓦實現了正常發電,1/3處于不發電或者是發電不能上網的閑置狀態。目前已經建成的風電廠大多處于虧損或微利狀態,至于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否會出現預期增長還很難說。
這其中,除了并網“瓶頸”外,國內一些風電場比預期少發電的現象比比皆是,資源勘探不充分,技術路線、設備選擇不慎重,加之“盲目圈風”、“炒買炒賣”等現象,使得許多風電場的項目投資收益低下,有限的風電資源被白白浪費。
有關專家指出,除風電外,我國的新型煤化工、生物質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清潔能源開發,由于缺乏清晰的戰略及具體的規劃指導,企業容易投資沖動、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也在盲動,使得新能源的發展既不健康,也不可持續。
如新型煤化工項目,在國家叫停煤制油項目之前,中國在建的項目有30多項,總投資達4000多億元;由于原油價格從100多美元大幅下降到目前的70美元左右,僅山東省就有20多家生物柴油生產廠家陷入要么繼續生產卻虧損、要么只有關閉的困境。
而國內企業蜂擁而入的多晶硅行業,目前已建成及在建的產能達到8萬噸,占的一半以上,而其中大多數項目都缺乏核心技術和清潔生產工藝,成本與目前每公斤70美元的銷售價格持平,遠高于每公斤30美元的企業的生產成本。
專家認為,對風、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的規劃,必須充分考慮資源條件,電網系統的接收、消納能力和市場容量,市場能接受的價格等關鍵因素。
其實,作為綠色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環保產業,在國內同樣面臨類似困境,盡管從1997年-2008年,我國環保產業收入總額從459億元增加到7900億元,但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的調查分析表明,當前我國環保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困難就是缺乏統籌規劃、綜合協調等,未能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造成對其宏觀調控和行業管理不力。
獎懲不力成“軟肋”
缺乏行之有效、體系完整的激勵約束機制,是我國發展綠色經濟的一大“軟肋”。湖北省社科院能源研究專家葉學平博士長期研究英國等歐盟國家綠色經濟發展,他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與歐盟部分國家相比,一方面國內缺乏發展綠色經濟的系統規劃和激勵約束機制的整體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對既有的如節能減排中的萬元GDP的能耗減少量等指標,也缺乏達成這些目標的有效激勵約束機制和嚴明的獎懲措施。
本刊記者在川贛鄂蘇津冀等省市走訪調查發現,自中央公布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后,各地投資熱情高漲,但一些“兩高一資”項目又醞釀重新上馬;一些被環評否決的項目又改頭換面通過“綠色通道”審批;甚至還有不少項目仍在試圖先把“生米做成熟飯”。長江水電投資公司的環境法專家曾剛博士說,這說明我國亟待建立有獎有懲、賞罰分明的法律法規,強化執行力度,避免法律政策“高壓線”變成可松可緊的“猴皮筋”。
曾剛分析說,雖然我國目前有《環境保護法》等強制性行為規范,承擔著環境保護的約束作用,但由于這些法律規范內容的寬泛性,往往給污染企業和地方政府帶來“鉆空子”的靈活性。要減少乃至避免這類情況的發生,必須不斷完善自身的法律體系,提高可操作性,相關部門的執法也要嚴格依律、一以貫之地進行。不僅對新上項目要繼續嚴格按綠色經濟的標準審批,對于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技術和設備,尤其是對不按期淘汰的企業,必須依法責令其停產或予以關閉。
現有的一些政策措施,如何更有效地發揮引導激勵作用,仍然有改進余地。采訪中,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周健民為《瞭望》新聞周刊分析說,當前盲目上馬新能源項目的現象之所以時有發生,主要原因在于推廣新能源可以獲得相當的財政補貼,拉動地方就業和經濟數字增長,而對實際運行成本和長期收益,乃至如何真正發揮新能源的社會效益考慮較少。多位受訪專家認為,與其過多在生產、設備環節補貼,不如考慮加大向市場應用、使用環節的補貼,通過“倒逼”機制產業健康發展。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湖北省恩施州州長楊天然認為,發展綠色經濟,首先應系統設置市場準入的綠色門檻。包括各種綠色技術、質量、安全、消耗、環境、程序等各種規范標準,興辦企業進行生產活動、購買商品進行消費、籌集資金開發建設,都必須遵循這些規范。其次,要按法律法規、具體規劃標準,建立強有力的懲治機制,重點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可行的措施包括通過重稅、取消財政補貼等辦法迫使經濟主體放棄高污染高浪費的經濟行為。同時通過資源價格改革等經濟措施,把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等轉嫁給社會的生態成本內化為企業的生產成本,迫使企業不得不進行技術創新和經濟轉型,從而保護和鼓勵綠色生產和消費。
核心技術“卡脖子”
“發展綠色經濟,一系列核心技術的突破和集成是基礎。”投資專家劉華為本刊記者分析說,新能源發展在中國剛起步就出現危機,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和新興煤化工幾乎都走過了或正在經歷同樣的歷程:高額利潤誘惑-*投資-產能過剩-zui終泡沫破滅。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在于,沒有核心技術。
如中國組裝一臺風機有20%的核心部件需要進口;光伏行業的原料依賴進口,原因就是沒有生產多晶硅原料的核心技術。
“國家基礎性投入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浙江正泰太陽能公司總楊立友博士告訴本刊記者,政府應該在國家層面制定行業發展規劃,在扶持現有的大型企業的同時,應加大對技術前景好、研發能力強的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另外,要提供專項資金,建立國家能源研究室,支持大學,以及私人機構的新能源研發部門,幫助其進行提高新能源的可靠性研究并攻克關鍵技術挑戰。
專業人才嚴重匱乏,在新能源這個新興產業領域表現得尤其突出。“據我所知,全國現有風電人才中受過專業教育培訓的廖廖無幾。目前我國僅有華北電力大學一所學校設立了可再生能源專業。”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馬學祿向《瞭望》新聞周刊表示了擔憂,缺乏人才將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風電產業雖然現在上馬快,但不久的將來一批企業也會倒得快。
馬學祿說,我國可再生能源教育、研發機構嚴重缺乏,風電生產設備基本模仿歐洲,但“往往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國與歐洲的自然環境差異性很大,主要表現在我國溫差大、風況較劇烈、風沙大等方面,這些研究不夠,有可能使我國風電行業受到致命打擊。
受訪專家建議道,發展綠色經濟,國家應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各新能源領域,在節能減排領域,列出科研攻關的重點,予以重點支持,以招標形式,公正、透明、公開地支持有特色、有基礎的科研機構及企業積極攻關;同時,應當注重吸引借助智力資源參與中國綠色經濟發展,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面向吸引人才、支持培育重大新技術研發應用。
下一篇:溫濕度記錄儀 THP2000S
- 凡本網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環保在線,轉載請必須注明環保在線,http://www.kindlingtouch.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企業發布的公司新聞、技術文章、資料下載等內容,如涉及侵權、違規遭投訴的,一律由發布企業自行承擔責任,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