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參與CO2減排的國家方案設計”項目通過驗收
9月4日,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在北京組織召開項目驗收會,對2009年啟動的“氣候變化與生態項目群”項目進行結題驗收,驗收專家委員會對該項目群的4個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進行了驗收。由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蘭州分館張志強研究員主持,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聯合承擔的“中國參與CO2減排的國家方案設計”項目通過驗收。
在驗收會上,項目負責人張志強研究員從項目研究背景、研究目標與研究內容、研究工作組織實施、代表性研究成果、項目成果產出情況、未來研究工作設想等幾個方面,匯報了項目研究進展和創新性成果,特別是項目成果在支持國家參與碳減排談判方面發揮的重要決策咨詢作用與咨詢效果。驗收專家對項目所取得的顯著成果以及項目執行期間對國家參與碳減排協議談判工作的直接有力支持和顯著效果予以充分肯定,并對后續研究工作提出了指導建議。“中國參與CO2減排的國家方案設計”項目的目標是直接支持我國參與后京都時代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減排協議談判的科學決策。項目組結合國家氣候談判需求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一是,科學分析論證了上主流碳減排方案在未來排放權分配上存在顯著的不公正性。對上有重要影響的代表性主流減排方案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未來排放權分配的公平性等問題進行了系統分析,指出目前的主流減排方案均違背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剝奪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均沒有資格成為減排談判的參考方案。二是,提出了我國參與二氧化碳減排談判的國家方案,即,設定2050年大氣CO2濃度470 ppmv的控制目標,計算出排放空間和各國歷史人均累計排放;以體現公平正義原則的“人均累計排放權”指標為基石,構建碳減排責任體系的“配額型”碳減排方案,公平正義分配未來排放空間;在450-470ppmv的濃度控制目標下,中國在2006-2050年間要求獲得0-30 GtC的排放權有足夠的邏輯和道義支持等。三是,建立了《溫室氣體排放科學評價數據庫》,系統集成了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數據集、相關的社會經濟數據集和各國減排政策文件與上各種減排方案的科技報告等。該數據庫強有力地支撐了項目的定量分析研究工作,以及國家和有關部門有關溫室氣體減排科學決策的戰略咨詢工作。四是,研究了社會經濟因素對碳排放的影響,開展了我國碳減排的途徑研究,提出了完善國家氣候政策以應對減排挑戰、完善節能減排政策措施以應對我國可持續發展挑戰的具體對策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碳纖維復合材料大量應用于飛機、衛星及運載火箭,采用新技術、新裝備開展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無損檢測,對于保障我國航天的安全尤為重要。太赫茲成像技術在檢測碳纖維復合材料內部缺陷方面,具有許多其他檢測技術不具備的*優勢。通過對比材料的實物照片和相應方法重構的THz透射圖像,能清晰地分辨出材料內部的情形,這樣就可以提前檢測出通過其他手段不易發現的內部缺陷和耗損,這將大大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目前,該項技術已完成了前期調研和技術規劃,進入階段。
據了解,《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已將太赫茲技術列為“需求導向的重大科學問題”研究領域,并加大了資金支持。目前,山東省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相關成果已經達到先進水平,必將為我省乃至我國在太赫茲技術領域的研究揭開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