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射X射線的超大黑洞催生全新理論模型
美國西北大學科學家zui近借由雙星體系M33 X-7中的黑洞不斷噴射出大量X射線等神秘特性,演繹出一個全新的黑洞形成歷史,其理論豐富了科學家對于雙星體系演化及大質量黑洞形成的理解。報告見于新一期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
雙星體系M33 X-7距地約270萬光年,位于三角座星系。體系中的黑洞質量為5.7個太陽質量,它的伴星約為70個太陽質量,而在其他具有噴射X射線特性的雙星系統中,黑洞質量zui多為太陽質量的0倍。
宇宙間雙星體系的數量其實非常多,甚至不少于單星,但M33 X-7卻不甘平凡。在發現它以后,研究人員曾經試圖利用傳統的X射線雙星體系物理模型來解釋M33 X-7黑洞特性。以往也有密近雙星,物質流動時會發出X射線,但已有模型無法描述此黑洞釋放如此大量X射線并進行旋轉、黑洞的伴星相對較暗、它們之間緊密的橢圓形軌道等現象。
美國西北大學弗朗西斯卡·瓦爾塞奇領導的團隊提出了一個關于該黑洞形成過程歷史的新見解:巨型恒星(即未來的黑洞),以緊密的軌道每隔大約3天就圍繞一顆伴星運轉一圈。此間該巨型恒星會燃燒氫燃料,當氫被燒得差不多時,它變成一顆“W星”,特征是譜線中具有很強很寬的發射線,并zui終露出氦核。而燃燒的過程也是轉移質量的過程,伴星會得到更多的質量,成為二者中更大的一個,原始恒星則開始坍縮,產生一個黑洞,塌縮的助推力使軌道拉成橢圓形。新生成的該黑洞開始“報復”,吸收來自其伴星的恒星風,從而導致強大的X射線噴薄而出。
這是一個迥異于以往的黑洞形成歷史,但瓦爾塞奇團隊稱其已由雙星體系演化理論及黑洞形成理論所證實,“因此,它讓我們更堅信自己的物理模型,并準備讓它在預測其他尚未發現的黑洞系統中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