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攻克PET數字化難題
全數字PET成像關鍵技術4月5日在武漢通過了中國工程院士俞夢孫帶領的專家組鑒定,認為達到了水平。我國科學家在PET數字化領域的這一技術突破,意味著可更早更靈敏地發現腫瘤、診斷癌癥,為人類造福。
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儀(英文縮寫PET)是繼超聲、CT和核磁共振之后當今醫學影像技術。但因超高速閃爍脈沖信號難以數字化的技術瓶頸,PET難以實現全數字化,至今只有模擬和模擬數字混合型機器。
針對這一世界性難題,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生物醫學光子學研究部研究員、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教授謝慶國創新性地提出“多電壓閾值采樣方法”,準確實現高速閃爍脈沖的數字化,研制出全數字化PET探測器及世界*小型數字PET機器。
謝慶國介紹,利用這臺小型數字PET進行的小動物試驗表明,其主要性能指標成像圖像空間分辨率已突破進入亞毫米水平,達0.87毫米,可檢測到zui小為0.66立方毫米的病灶。
目前臨床PET空間分辨率是4.5毫米,數字PET若對人體成像,空間分辨率可小于.5毫米。這意味著采用數字PET能觀測到zui小腫瘤,是目前采用的PET的二十分之一。
目前,僅有西門子、通用電氣、飛利浦等能獨立研制和PET成像設備。我國自主創新的數字PET產業化,不僅能造福廣大患者,還能打破西方公司壟斷,實現中國醫療設備產業零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