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現迄今體型zui大的帶羽毛恐龍化石
一個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我國遼寧省西部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這種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的食肉恐龍是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迄今發現的體型zui大的恐龍之一。正如它的名字一樣,華麗羽王龍標本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因此這一發現為帶羽毛恐龍的家族再添一丁。相關的研究成果4月4日在線發表在《Nature》上。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我國遼西地區發現了大量保存有精美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使科學家們相信羽毛并不是鳥類所*的結構,許多小型恐龍也具有與鳥類相似的羽毛或者更加原始的羽毛。華麗羽王龍的發現說明羽毛并非只出現在體型較小的恐龍身上,一些大型恐龍同樣是具有羽毛的。
華麗羽王龍生存在大約距今一億兩千五百萬年的白堊紀早期,這批發現于遼寧省北票市的化石標本至少包括3個相當完整的個體。研究人員認為,成年的華麗羽王龍體長在9米左右,體重大約.4噸。雖然華麗羽王龍的體型比霸王龍小很多,但比已知zui大的帶羽毛恐龍意外北票龍(Beipiaosaurus inexpectus)還要大40倍。華麗羽王龍代表了已知體型zui大的帶羽毛的恐龍。
華麗羽王龍身上的羽毛只是非常簡單的絲狀物,代表了一種非常原始的羽毛類型;這種結構類似于小雞身上的絨毛,而與鳥類的體羽有所區別。華麗羽王龍龐大的體型和原始的絲狀羽毛表明其顯然不具有飛行能力,因此這些原始羽毛一個可能的重要功能是用來保溫。
體型較大的恐龍具有較小的相對表面積,不利于散熱;相反,中小體型的的恐龍由于其相對表面積較大,熱量容易散失。以往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巨型恐龍為了更有效地散熱,其體表羽毛很可能退化了。在華麗羽王龍這種大型暴龍類化石上發現羽毛印痕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參與該研究的古脊椎所副研究員舒柯文博士介紹說,華麗羽王龍的發現改變了以往科學界認為羽毛只出現在小型恐龍身上的認識,至少在食肉恐龍中,羽毛的分布可能相當廣泛。
徐星研究員介紹說,華麗羽王龍之所以發育羽毛,很可能與白堊紀早期的氣候有關。研究人員通過對恐龍牙齒當中氧同位素的分析推測,華麗羽王龍生活的早白堊世氣溫明顯低于白堊紀其他時期,當時的遼西地區氣候可能與現在相似。在寒冷的冬季,羽毛能夠幫助華麗羽王龍減少熱量的散失。這種現象類似我們熟悉的猛犸象和披毛犀,為了適應寒冷氣候,身體表面發育厚厚的毛來保暖,但熱帶的大象則褪去了軟毛。
遼西大量帶羽毛恐龍化石的發現為人們了解羽毛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華麗羽王龍的發現,進一步證實了早期羽毛演化的復雜性。( )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