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面臨無米下鍋、還是“缺錢”
雖然中小企業并未如外界傳言的那樣出現“倒閉潮”,但它們的生存環境變得嚴峻也是不爭的事實。有報道說,“小企業仍然在頑強生存,積極經營。”這話聽起來讓人心酸。對比“31省區市上半年GDP22.7萬億元”,小企業的“垂死掙扎”更顯得凄涼。從來只有增長的GDP、CPI、成品油,難道給不了中小企業一個生存空間?
中小企業的“頑強生存”到底經歷著怎樣的涅槃,有誰會在乎嗎?或許這只是小企業主的事。他們在抱怨:原材料成本上漲快,招不到人,貸不到款,還用不上電。很多小企業已經不敢接大單,怕給不了貨,賠錢。中小企業事關我國居民收入增長、就業和社會穩定,更關系我國整體商業環境優劣,畢竟在這樣一個大國,能夠生存并*的不能僅僅是央企或是壟斷企業。
目前,我國有中小企業1000多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9%,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創造了60%的GDP,實現了國家稅收總額的50%。中小企業稅不少交,為什么貸款總是沒有份?為什么不能按納稅額的一定比例借給錢?國家幾萬億的錢主要投向“鐵公基”,為什么不能拿一部分錢扶持中小企業,每個中小企業多用1個人就可以解決1000多萬人的就業。
如果大批中小企業的虧損是我國經濟轉型“必然付出的代價”,那么這樣的代價未免也太大了。讓人糾結的一個事實是,融資難成為了壓倒中小企業的zui后一根稻草。相比無法左右的“原材料價格上漲”,資金問題應該更容易解決。
國家已經明確銀行要扶持中小企業,但實際上得到貸款的中小企業少之又少。中小企業要想從銀行貸款,必須有廠房作抵押,一些租廠房進行生產的企業,基本貸不到款。對于銀行而言,貸款給中小企業沒什么好處,風險更大,不如貸給有保障的國企。銀行只在意自己的“旱澇保收”,以保證“銀行”名副其實。銀行到底是行政的還是市場的,沒人能說的清,但他們知道什么是利益。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怎么對自己有利怎么來。
數據顯示,融資需求中,50%小企業通過親友借款和民間借貸融資,通過銀行融資的僅占15%,22%的小企業從未獲得過貸款。面對銀行高不可攀的大門,很多小企業連進去的資格都沒有,難怪江浙地下錢莊、高利貸盛行。一扇大門關上,上帝會為他開另一扇窗,總不能讓中小企業活活餓死。
中小企業的頑強生存還要支撐多久?誰來救救它們?銀行僵化的融資政策何時才改變?一系列待解問號需要解答。而目前來看,放寬銀行融資政策是當務之急,需要改善對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服務。同時,政府還應一如既往地減免中小民營企業稅負,增強經營活力。如果我們忍心看著中小企業自生自滅,那將是中國經濟的zui大悲哀。
與往年相比,今年中小企業面臨歷史未有的多重壓力。這其中zui令人難過和揪心的,還是“缺錢”。珠三角一些企業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利率已上浮三至七成,但仍然是杯水車薪四處碰壁,民間借貸成本更是飆升到月息7~9分左右,部分年化貸款利率高達98%,資金鏈斷裂正成為壓倒中小企業的zui后一根稻草。(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