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社會轉型期,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社會平等與心理融合,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然而,在戶籍制度涵蓋的種種規章制度下,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工遭受嚴重的歧視。zui近的一項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現存戶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農民工的歧視;而取消戶籍制度則可能降低對農民工歧視。
這項由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劉力教授和他的研究生鄺磊進行的研究,以系統公正理論為基礎,探討了戶籍制度對農民工歧視的影響。系統公正是指將現存社會制度合理化的心理過程。一些不公正的態度或行為,一旦通過系統或制度的形式被確立,人們也就對這一系統或制度產生公正化的觀點。如果將存在弊端的制度公正化,人們就有了充足的理由來釋放自己對外群體的歧視。
通過既有區別又彼此關聯的三個研究,研究者一步一步地深入探討了戶籍制度對農民工歧視的作用。研究一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個體對現行戶籍制度公正性的判斷可以顯著預測其對農民工的社會排斥。對現行的戶籍制度越維護,認為現行戶籍制度越公正,個體就會對農民工群體越排斥。研究二通過啟動范式,對戶籍制度的改革進行實驗操縱。在戶籍統一組中,被試閱讀了有關“城鄉統一戶籍”的新聞。而在戶籍保留組中,被試閱讀了有關“戶籍改革仍需漫長探索”的新聞。研究結果發現取消現行戶籍制度可以降低對農民工的歧視。研究三運用招聘情境,進一步證實了取消戶籍制度可以降低對農民工的歧視。研究發現,啟動戶籍制度改革后,作為招聘人員的被試愿意給予具有城市戶口應聘者和農民工應聘者的薪水差距會減少,即農民工與城市居民之間的待遇差距會降低。這一系列研究的結果表明,保留現行戶籍制度并對其公正性進行辯護,將導致個體對農民工的歧視,而取消該制度則可以減少歧視。
社會制度與群際關系之間的關系,一直為學者所關注。劉力教授團隊的這一研究成果使系統公正理論關注點從社會控制轉向了社會變遷。同時,這一研究也為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戶籍制度改革提供了心理學實證支持與建議:可以通過戶籍改革營造出反歧視的社會氛圍,進而促進城鄉居民的平等與相互融合。
該論文已正式發表于SCI 期刊《PLoS綜合》(PLoS ONE)上。該研究部分受*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09JJDXLX0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1071021)以及*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