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理
聚丙烯酰胺是由丙烯酰胺(簡稱Acr)和交聯劑甲叉雙丙烯酰胺(簡稱Bis)在催化劑過硫酸銨(AP)和加速劑四甲基乙二胺(簡稱TEMED)的作用下,聚合而成的具有三維網狀結構的凝膠,通過改變聚丙烯酰胺單體的濃度和交聯度可以控制凝膠孔徑的大小。通過改變催化劑的用量,可以控制凝膠聚合的速度。本實驗采用不連續的電泳體系。以聚丙烯酰胺為支持物,采用電泳基質的不連續體系,即凝膠孔徑的不連續性、緩沖液離子成分的不連續性、pH的不連續性和電泳過程中自動形成的電位梯度的不連續性,使樣品在不連續的兩相之間積聚濃縮成很薄的起始區帶(約10-2cm),然后再根據電荷效應和分子篩效應進行分離。
二、實驗材料、儀器及試劑
1、材料:水稻芽 水稻幼苗 灌漿期的葉片 小白菜葉片 玉米葉片萌發4-5天的小麥芽
2、儀器:電泳儀 電冰箱 20×20(厘米)玻璃板一塊
20×20(厘米)凹形玻璃板一塊 玻璃注射器:
10毫升×1支 微量注射器 :100微升1支
小燒杯2個 研缽1個 小白瓷盤 1個
3、試劑
不同作物不同發育時期過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較分析
G 過硫酸銨 0.56克 , 用水定容至100毫升,一般現用現配
不同作物不同發育時期過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較分析
F 蔗糖40g加水溶解定容至100mL。
E 電極緩沖液:
不同作物不同發育時期過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較分析
H 顯色溶液:1. 稱0.25克聯苯胺溶解在18毫升冰醋酸中,用水稀釋至100mL;
2.3%H2O2
I 固定液:7%的醋酸溶液
J 前沿指示劑:0.1%溴酚藍水溶液
三、操作方法
1、粘板:取一塊20×20(厘米)的玻璃板,在板的左、右、下三方邊緣處用馬鈴薯淀粉糊將三塊20×1.5(厘米)的有機玻璃條分別粘合,然后再蓋上一塊20×20(厘米)的凹型玻璃板。這樣有機玻璃條被夾在兩塊玻璃板之間,以便留下灌膠的空隙,用鐵夾夾緊固定在一有機玻璃的支架上,檢查是否漏水(漏水則要重新粘板)。
2、灌膠:⑴下層膠的配制:將A、C、G、水以1:2:1:4的比例混合配制24ml于小燒杯中,馬上灌入兩玻璃板之間,(高度約為板的三分之二)然后用注射器在膠面上加一層水,使下層膠面平整。待凝膠聚合后,傾去水層,再用吸水紙輕輕吸干。
⑵上層膠的制備:將B、D、G、F以1:2:1:4比例配8毫升灌注入下層膠上,高約為2-4厘米,立即插入一有機玻璃的梳狀物,待上層膠凝固以后,取出梳狀物,上層膠中即形成若干個凹形間隔(此間隔即是點樣孔)。
3、電泳槽安裝:將制好的板,從支架上取下,用鑷子小心撥去下方的有機玻璃條,將靠凹形玻璃板一面與電泳槽粘合,用鐵夾固定。
4、樣品的制備和點樣:⑴樣品制備:取① 2克萌發1-2天的水稻芽;② 2克水稻幼苗;③ 2克灌漿期的葉片;④ 2克小白菜葉片;⑤ 2克玉米葉片;⑥2克萌發4-5天的小麥芽。剪碎后,分別放在研缽中,各加入5毫升稀釋5倍的電極緩沖液,磨成勻漿后在6000轉/分下離心5分鐘,取上清液2ml加入等體積40%蔗糖混合,用微量注射器吸收100微升點入上層膠各間隔中,再加入1滴蔗糖。向上、下槽注滿電極緩沖液,再在上槽加2滴溴酚藍作前沿指示劑,將上槽接上負極,下槽接上正極,打開電源開關,調節電流約12mA,半小時后,將電流增至24mA。待前沿指示劑到距板下至1厘米左右時, 關閉電源,停止電泳。
5、取膠和染色:將板從電泳槽取下,用鑷子撥去二根有機玻璃條再小心將凹板揭開,將膠片托起放入盛有顯色劑的白瓷盤中,直到可見至清晰的過氧化物酶同工酶棕色譜帶,棄去顯色劑,用蒸餾水沖洗膠片,然后,將膠片放入70%的醋酸溶液中保存。
四、結果觀察和記錄
五、注意事項
1.粘板一定要粘好,否則會漏膠。
2.電泳時,電流不可太大。太大會燒膠。電泳一般需要放在冰箱中進行,以便于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