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理:
芽孢染色法是根據細菌的芽孢和菌體對染料的親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的染料進行染色,使芽孢和菌體呈不同顏色而便于區別。芽孢壁厚、透性低,著色、脫色均較困難,當用弱堿性染料孔雀綠在加熱的情況下進行染色時,此染料可以進入菌體及芽孢使其著色,而進入芽孢的染料則難以透出。若再復染(蕃紅液),則菌體呈紅色而芽孢呈綠色。
觀察莢膜通常采用負染色法,即將菌體染色后,再使背景著色,從而把莢膜襯托出來。
觀察鞭毛是采用在染色的同時將染料堆積在鞭毛上使它加粗的方法。細菌只有在個體發育到一定的時期才具有鞭毛,一般在多次移種之后,在其旺盛生長階段染色。
三.實驗材料:
1.菌種:巨大芽孢桿菌(B.megaterium):營養瓊脂斜面培養20hs
產氣腸桿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肉汁等斜面培養20hs
普通變形桿菌(Proteus vulgaris):營養瓊脂斜面培養18hs
2.染料:
(1)芽孢染色用7.6%飽和孔雀綠液、0.5%蕃紅液(或石炭酸復紅液和呂氏美藍
液)
(2) 莢膜染色用剛果紅、明膠水溶液,呂氏美藍液等。
(3) 鞭毛染色用染色液(A、B液);或Leifson染色液(A、B、C液)
3.其它:顯微鏡、載波片、接種環、酒精燈、香柏油、二甲苯、無菌水、
1%鹽酸、電爐、墨汁、20%CuSO4、95%乙醇、擦鏡紙等。
四.實驗方法與步驟:
(一) 芽孢染色:介紹兩種常用的方法
1. 孔雀綠染色法:取一干凈載片按無菌法取巨大芽孢桿菌菌體少許制成涂片,
風干固定后,在涂菌處滴加法7.6%的孔雀綠飽和水溶液,染色10分鐘后,
用水沖洗,再用0.5%蕃紅花紅液染色彩1分鐘,水洗,風干后鏡檢。芽孢
被染成綠色,營養體呈紅色。
2.石炭酸復紅染色法:在一支小試管(10*100mm)中,滴入3—4滴蒸溜水,用接種環取巨大芽孢桿菌于水中,充分攪勻,使菌體分散,制成較濃的菌懸液。然后滴加等體積的(3—4滴) 石炭酸復紅掖搖勻。將此試管放入沸水浴中煮10—15分鐘,使芽孢及菌體著色。取此菌液體2—3環在潔凈的載片上做成涂片,自然干燥通過火焰固定后,在自來水下緩緩沖洗,使菌體脫色,再用呂氏美藍液復染1—2分鐘。用水洗去多余染液,輕輕用吸水紙吸去水分,干后鏡檢,結果可見芽孢被染成紅色,菌體呈現藍色。
(二)莢膜染色法
1.方法①
將剛果紅水溶液和明膠水溶液各一滴滴于干凈載片上;用接種環蘸取細菌培養液或懸浮液在載片上于上述兩滴溶液混勻,自然干燥;滴加1%HCl沖洗,使涂片呈藍色;用蒸餾水漂洗,除去HCl;,用美藍復染1分鐘,水洗,自然干燥后鏡檢。
鏡檢:有莢膜的菌,菌體藍色,莢膜不著色,背景藍紫色;無莢膜的菌,菌體藍色,背景藍紫色。由于干燥菌體收縮,菌體四周也可能有一圈狹窄的不著色環,但這不是莢膜。莢膜不著色的部分寬。
2.方法② 濕墨汁法
(1)制菌液:加一滴墨汁于潔凈的波片上,并挑少量菌與其充分混合。
(2)加蓋玻片:放一清潔蓋玻片于混合液上,然后在蓋玻片上放一張濾紙,向下 輕壓,吸收多余菌液。
(3) 鏡檢。
結果:背景灰色,菌體較暗,在其周圍呈現一明亮的透明圈即莢膜。
3. 方法③TyLer法
(1) 涂片:按常規法涂片,在空氣中自然干燥。
(2) 染色:用結晶紫冰醋酸染5—7分鐘。
(3) 用20%CuSO4水溶液洗,再用毛邊紙吸干。
(4) 鏡檢并觀察結果:莢膜藍紫色,細胞暗藍色。
(三〕鞭毛染色法
1.銀鹽染色法
(1)清洗玻片: 選擇光滑無裂痕的玻片,選用新的。為了避免玻片向后重疊,應將玻片插在金屬架上。然后將玻片置洗衣粉濾過液中(洗衣粉先經煮沸,再用濾紙過濾,以除去粗顆粒),煮沸20分。取出稍冷后即用自來水沖洗,晾干。再放入濃洗液中浸泡5—6天。使用前取出玻片,用水沖去殘酸,再用蒸餾水洗。將水瀝干后,放入95%乙醇中脫水。取出玻片,在火焰上燒去酒精,立即使用。
(2)菌液的制備及涂片:用于染色的菌種應預先連續移接5至7代。染色前用于 接菌的培養基應是新鮮制備的,表面較濕潤,在斜面底部應有少許冷凝水。 將變形桿菌接種于肉湯斜面上,在適宜的溫度下培養15至18小時后,用接 種環挑取斜面底部菌苔數環,輕輕地移入盛有1毫升與菌種同溫的無菌水 中,不要振動,讓有活動能力的菌游入水中,呈輕度混濁。在zui適溫度下保 溫10分鐘,讓老菌體下沉,而幼齡菌體在無菌水中可松開鞭毛。然后從試管 上端挑數環菌液,置于潔凈玻片的一端,稍稍傾斜玻片,使菌液緩慢地流向另一端。置空氣中自然干燥。
(3) 染色:
① 滴加A液,染4至6分鐘。
② 用蒸餾水輕輕地充分洗凈A液。
③ 用B液沖去殘水,再加B液于玻片上,在微火上加熱至冒蒸汽,約維
持0.5至1分鐘(加熱時應隨時補充蒸發掉的染料,不可使玻片出現干
涸部分)。
④ 用蒸餾水洗,干燥。
⑤ 鏡檢
結果:菌體和鞭毛呈深褐色至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