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處理回用設備專業生產廠家鍋爐是電廠在生成電能過程中的重要單元,在電廠生產電能的過程中,鍋爐內表面會不斷積累鹽分和結垢,進而影響鍋爐傳熱性能,嚴重時將發生危險事故,因此,必須定期對鍋爐進行酸洗,以保證鍋爐的正常運行。
水處理回用設備專業生產廠家
由圖3可知,廢水COD和色度的去除率隨著pH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當pH=3~3.5時,廢水處理,當pH過低時,H2O2的分解速率較慢,不利于生成•OH自由基。當pH過高時,H+的數量減少,微電解生成Fe2+的反應受到抑制,不能充分與有機物發生反應,pH值為3.5。
2.2 混凝沉淀試驗
用石灰乳調節協同氧化反應后出水pH,通過混凝吸附沉淀作用可以進一步降低廢水的色度和有機負荷。在攪拌條件下加入一定量的聚合氯化鋁和助凝劑聚丙烯酰胺,先快速攪拌3min,再慢速攪
酚是茶葉中多酚類物質的統稱,具有明顯的抗菌、防衰老、消除體內過剩的自由基和抑制癌細胞等作用,被譽為“輻射克星",需求旺盛。但是在生產茶粉等飲品過程中,排出了大量含茶多酚廢水,該廢水色度高,生化性差,如果直接排放,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所以選擇一種經濟可行的廢水處理技術具有重要的生態
由圖2不同加藥量下的COD的去除效果曲線可以看出,PAC的加藥量與COD的去除率成倒U型關系。如果PAC加藥量不夠,不能很好地架橋聯接,形成的絮體不夠多,不夠大,絮凝效果不理想。如果加藥量過多,膠體表面會與無機高分子形成排斥,產生“膠體保護",甚至重新穩定,使絮凝效果變差。從試驗曲線上可以看出,預處理PAC的加藥量約為200mg/L,對COD的去除率,約為55%。
3.2 COD去除效果
生化系統采用公司園區內的生活污水回用處理系統的剩余污泥進行接種,經過10d的馴化,好氧池的SV30達到30%。在試驗過程中,通過調整MBR反應器的進出水量來控制污水在反應器內的水力停留時間。控制污水在水解池及好氧池的停留時間分別達到12h、24h,水解池與好氧池對COD的去除率分別為25%、86%,出水COD可達到37mg/L;逐漸減少污水在MBR池的停留時間,發現一開始化COD的去除率變化不大,但在水解池與好氧池的停留時間分別縮短為8h、16h后,對COD的去除率呈現逐漸變小的趨勢。當水解池跟好氧池停留時間分別只有2h和4h時,發現出水COD接近100mg/L。于是采用悶曝4h的辦法,出水COD下降至60mg/L。
3.3 設計膜通量
MBR工藝最核心部分就是膜產品的選擇和膜通量的確定。本試驗采用的三達公司的膜組件采用化學穩定性、耐氧化的PVDF材質,抗污染能力強,使用壽命長,具有的反沖洗特性,在試驗過程中得到很好的驗證。膜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但為了膜系統的長期穩定運行,必須設計一個合適的膜通量。在此通量下運行,膜的跨膜壓差變化不大,膜能承受一定的污染負荷而不污堵,不用經常進行化學清洗。現在一般用臨界通量的概念,它是指膜通量和膜污染的綜合
臨界膜通量的測定采用通量階梯式遞增法。即在一定操作條件下,采用恒通量的方法,讓膜工作一個時間段△T,觀測跨膜壓差(TMP)在△T的變化。若TMP保持恒定,則調節出水抽吸泵的大小,讓膜通量增加一個階量,重新觀測TMP在△T內的變化,如此反復,直到出現TMP在△T內不能穩定為止。
意義和環境意義。目前針對此類廢水,主要的處理方法有化學法、物理法和生化法等。
MBR為膜生物反應器(Membrane Bio-Reactor)的簡稱,是將傳統的生化工藝和膜分離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新型高效處理工藝。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來去除有機物,然
由于茶多酚廢水有很強的抑菌作用,可生化性較差。廢水不經預處理而直接進行好氧生化處理時,每運行10d左右就出現菌膠團解體的現象。由此可知,對該廢水直接進行好氧生化處理是不可行的。所以需經過預處理后才能進生化,保證生化系統的正常運行。
取試驗廢水進行預處理試驗,先用Ca(OH)2調節廢水pH值至8.0~8.5之間,再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聚合氯化鋁(PAC)進行絮凝沉淀試驗,攪拌至反應后靜置30min取上清液進行分析。
2.2 MBR反應器
水處理回用設備專業生產廠家取上述混凝沉淀后的上清液進行MBR試驗,反應器接種污泥來自公司園區生活污水站污泥池的剩余污泥。為加快掛膜啟動速度,期間向進水中補加淘米水,以增加進水COD負荷。裝置經10d馴化后正式啟動。
3、結果與討論
3.1 預處理
該廢水中的茶多酚可以和金屬離子(如Al3+、Ca2+等)反應生成難溶化合物,通過沉淀來去除大量的茶多酚,為后續生化處理的順利進行創造了條件。反應原理如下:
后利用膜對膠體顆粒的優異截留性能,將活性污泥截留在反應池內,使活性污泥濃度大大提高,而且其水力停留時間(HRT)和污泥停留時間(SRT)可以分別控制。
本試驗采用預處理—MBR工藝處理茶多酚廢水,目的在于考察該工藝的實用性及尋找工藝設計參數。
1、試驗部分
1.1 試驗裝置
拌10min后關閉攪拌器,廢水靜置沉淀后取上清液進行水質分析。以COD為評價指標確定混凝沉淀的工藝參數。當pH為8.5,PAC投加量為200mg/L,PAM投加量為2mg/L,沉淀時間為30min的條件下,混凝沉淀對廢水中COD的去除。混凝沉淀對廢水COD、色度去除率分別為65.4
水引入后,進行持續性攪拌,攪拌速度維持在150r/min以上,保持攪拌30min,在該過程中持續性加入體積分數20%的雙氧水,而后繼續攪拌10min,將廢水引入下一單元。
2.2 酸堿調節/絮凝單元
從氧化單元導出的廢水引入酸堿調節單元,在酸堿調節單元中保持對廢水的攪拌,攪拌速度維持在150r/min以上,用氫氧化鈉對廢水進行pH值的調節,將廢水pH值調節至9.0—9.3,再先后加入聚合硫酸鐵和聚丙烯酰胺,繼續攪拌,再對廢水進行自然沉降。
2.3 過濾單元
從酸堿調節/絮凝單元導出廢水的上層清液,導入過濾單元,過濾單元為內填裝陶瓷顆粒的過濾器,陶瓷顆粒粒徑分布在0.2—0.4cm,從過濾器導出的水樣即為處理后的廢水。
3、結果與討論
3.1 氧化單元加藥優化
由于廢水內含有的亞鐵離子,且水質pH值較低,雙氧水的加入可使得氧化單元有芬頓工藝處理效果,而氧化單元處理效果與過氧化氫加入量十分密切,過氧化氫加入量與最終出水的COD值如圖2所示,隨著過氧化氫加入量的增加,廢水出口處出水COD不斷下降,當過氧化氫加入體積為廢水體積的5∶1000時,最終出水COD降低至98mg/L,而繼續增加雙氧水的加入量,COD變化不再明顯,因此,雙氧水與廢水的體積比設置為5∶1000。
%、88.3%。
2.3 生化反應結果
將協同氧化在反應條件下的出水續接厭氧反應和好氧反應,每隔3h取樣分析。厭氧反應將廢水中的大分子有機物進一步降解成有利于好氧微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質。經過A/O處理后出水COD小于80mg/L,色度小于50倍,TN小于20mg/L,TP小于0.5mg/L,色度小于5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