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采用色譜分析的目的不同,諸如痕量分析、物質組成的定性分析、多組分體系中的選擇分析、純度分析、定位分析和結構分析等,使用的樣品制備方法和技術也 不相同。氣相色譜通常采用的樣品處理技術有氣體萃取、溶劑萃取、固相萃取、超臨界萃取、衍生化、膜分離、蒸餾、吸附等技術;液相色譜通常采用的樣品處理技 術有溶劑萃取、固相萃取、衍生化、微透析、蒸餾等技術。
在實際分析之前,采樣和樣品處理方法決定分析結果的質量,不合適的或非專業的采樣會使可靠正確的測定方法得出錯誤的結果。目前,在進行色譜分析之前需要進行樣品的預濃縮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因為普通色譜方法不可能測定出這樣低濃度(10-8 -10-12,即低于1ng/ml)的物質。例如:人類對物質氣味的感覺閥值都非常低,雖然可以嗅出樣品的某些氣味,但是色譜的方法卻不能將這些氣味直接測定出來,必須首先對樣品進行預濃縮才能測定出它們。
采集樣品涉及從整體中分離出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進行收集。采樣之前,應當對采樣的環境和現場進行充分的調查,通常需要弄清楚下面這些問題:
(1)樣品中可能會存在的物質組成是什么,它們的濃度水平如何?
(2)樣品中的主要組分是什么?
(3)采集樣品的地點和現場條件如何?
(4)應該采用非破壞性采樣方法還是采用破壞性采樣方法?
(5)采樣完成后會得到哪些色譜分析的結果?
此外,采集的樣品量與使用分析技術的靈敏度成反比。關于采樣地點和采樣時間應當注意如下的問題:
(1)確定采集樣品的*時機;
(2)確定采樣的位置和采集樣品的裝置;
(3)采樣過程可以保證多長的有效時間;
(4)確定采集樣品的間隔時間。
在均勻體系中采集樣品可能出現的問題較少,但是,當采集像氣溶膠、微粒、泡沫、乳劑、濕的淤渣、溶膠懸浮物等多相性樣品時,常常會遇到許多問題。當希望測定的物質及其濃度會隨時間變化時,必須仔細研究現場狀況以決定采集樣品的時機和時間。
目前,有許多的采樣和樣品制備方法和技術可供選擇,諸如美國推薦采用的EPA、OSHA、SDWA、ASTM等方法中都有天然水體樣品、空氣樣品、土壤樣 品和各種材料樣品的樣品采集和制備方法供參考。應當根據被采集樣品體系的特性和分析測定的目的,選擇合適的采樣和樣品制備技術。無論如何,樣品的收集和處 理方法及其技術必須遵循下面的原則:
(1)收集的樣品必須具有代表性;
(2)采樣方法必須與分析目的保持一致,并且采集到你想要的樣品;
(3)分析樣品制備過程中盡可能防止和避免欲測定組分發生化學變化或者丟失;
(4)在樣品處理過程中,如果將欲測定組分進行化學反應時(例如:將不能汽化的欲測定組分轉化成可汽化物質的衍生化過程,或者將不適合測定的組分通過化學反應轉化成適合測定的物質)這一變化必須是已知的和定量地完成;
(5)在分析樣品制備過程中,要防止和避免欲測定組分的玷污,盡可能減少無關化合物引入制備過程;
(6)樣品的處理過程應當盡可能簡單易行,所用樣品處理裝置尺寸應當與處理的樣品量相適應。
此外,在實際分析樣品之前,某些樣品可能會發生變化(例如光化學過程、微生物和空氣中的氧所引起的變化),致使被測定物質的濃度發生變化。因此,在采樣之 后應當盡可能快地進行分析樣品的制備和分析,或者使用合適的方法消除這種干擾(不使這些變化發生),做好樣品的保存。
分析結果的質量與獲得的樣品代表性密切相關。獲得的分析結果只有在樣品與監測項目的目標相符時才會有意義。為了對分析結果進行令人滿意的評價,應該說明采 樣點、采樣技術、采樣頻率以及所采集的樣品量。在采樣前及采樣后,采樣容器和分析樣品之前的樣品貯存、運輸過程中都必須避免使樣品發生改變。環境中的樣品 通常是非均質的。為了得到有意義的數據,必須對大量樣品進行分析。為了保證分析測定結果的可靠性,必須如實地記錄采樣過程及所采集樣品的數量。分析所需樣 品的總數與所希望得到的信息種類要求有關,若需要樣品構成平均值,就必須隨機地選擇大量樣品,將其進行混合、均勻化以獲得一個混合樣品,從中再取樣分析。 若需要的是樣品組分分布圖,就應當對限度樣品進行逐個重復分析。
總之,應當根據分析測定的目的、分析測定的對象及其狀況、所具備的分析測定的條件,選擇并制定*的可實施的色譜分析樣品處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