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裕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動態>>Cell子刊:檢驗點蛋白如何結合染色體
來自ScienceDaily (2012年4月20日)消息,Warwick醫學院的科學家研究揭示了人體內保證細胞分裂時得到正確的染色體個數的“安全檢查”機制。這項成果可能推動研發更有效的抗癌藥物。
我們身體中的大多數細胞含有編碼個體遺傳信息的23對染色體。染色體分離的過程由一種被稱為紡錘體檢驗點的系統控制,以確保子細胞獲得正確數目的染色體。
如果子細胞獲得的染色體數目不對,即非整倍體,這會使正常細胞成為癌細胞。事實上,侵襲性人腫瘤細胞常為非整倍體,其紡錘體檢驗點的許多組分都變異或錯誤表達了。因此確定紡錘體檢驗點的運作方式對于理解什么引起了癌以及怎樣能預防癌是至關重要的。
《Current Biology》發表了Warwick 大學Jonathan Millar教授的一篇文章,描述了紡錘體檢驗點蛋白結合染色體的詳細機制。
紡錘體裝配檢驗點(SAC)是確保在有絲分裂過程中,姐妹染色單體在染色體正確雙向取向(bioriented)前不分離的主要監督系統。檢驗點的組分包括:Mad1, Mad2, Mad3 (BubR1), Bub3和激酶Bub1, Mph1 (Mps1), 和 Aurora B。
當著絲粒沒有與紡錘體微管結合或未受到拉力時,檢驗點蛋白被招募到著絲粒處。著絲粒與Mad2結合使其發生構象改變,使其與Mad3 和 Cdc20結合形成有絲分裂期檢驗點復合體(MCC)。MCC抑制細胞分裂后期啟動復合物(簡稱APC/C)直到檢驗點滿意為止。SAC抑制Cdc20-APC/C 的活性. 這引起securin分離酶抑制蛋白和cyclin細胞周期蛋白的泛素化,從而促使解除姐妹染色單體聚集和有絲分裂進程。
該文章研究發現PP1和Spc7/Spc105/KNL1家族著絲粒蛋白的結合,對于穩定微管與著絲粒的結合并沉默SAC是必要的。而Spc7中保守的MELT motif被Mph1(Mps1)磷酸化,這使Bub1 和 Bub3被招募到著絲點,而這個過程是維持SAC信號所必須的。
Millar教授解釋道:“22年前美國的研究者首先發現了紡錘體裝配檢驗點的組分,而至今這些蛋白在染色體上的結合位點仍然未知。我們的研究現在能回答這些問題,并使我們能設計更多有選擇性且有效的抗腫瘤藥物。”
目前zui常用的抗癌藥物之一是taxanes紫衫類,該藥物阻止紡錘體檢驗點的正常失活,從而有選擇性的殺死癌細胞。然而,這類藥物也有副作用,包括造成*性神經性傷害和脫發——如果能更有選擇性地靶向癌細胞就可以減少這類副作用。
Millar教授很快指出,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治療方案:“我們的研究在理解紡錘體檢驗點的工作機制方面是一個顯著進步,不過這只是一個開始。在將其轉化成為病人服務的商業化治療手段之前,還需要做更多研究。在Warwick大學的這項研究能引導人們尋找更有效抗癌藥物,這使我們備受鼓舞。”
來源:生物通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