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自動加藥設備 機臺泡制濃度均勻適
土壤環保“蛋糕”出爐 挑戰與機遇并存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土壤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污染所導致的嚴重環境危害事件時有發生,并呈逐步上升趨勢。我國近年來每況愈下的土壤環境已引起國家重視,近日,*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會議確定了土壤環保和綜合治理五項任務。繼大氣、水、固廢污染治理后,土壤環保與修復成為又一個熱點。
我國土壤污染現狀
目前,我國土壤污染總體形勢嚴峻,部分地區土壤污染嚴重,在重污染企業或工業密集區、工礦開采區及周邊地區、城市和城郊地區出現了土壤重污染區和高風險區。土壤污染類型多樣,呈現出新老污染物并存、無機有機復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徑多,原因復雜,控制難度大。
土壤污染不但導致直接的經濟損失,還使生物產品品質下降。土壤污染物在植物體內積累,并通過食物鏈富集到人體和動物體中,危害健康,引發癌癥和其他疾病。同時土壤污染還會導致其他環境問題。土壤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屬濃度較高的污染土容易在風力和水力作用下分別進入到大氣和水體中,導致大氣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態系統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態環境問題。現在,由土壤污染引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和群體性事件逐年增多,成為影響群眾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土壤污染還需要“修復技術”
從總體看,我國污染土壤修復決策已從基于污染物總量控制的修復目標,發展到基于污染風險評估的修復導向;技術上已從物理、化學修復,發展到生物修復和自然衰減,從單一技術發展到多技術聯合、綜合集成的工程修復技術;設備也從基于固定式設備的離場修復發展到移動式設備的現場修復。
專家指出,在產業發展較為成熟的西方國家,異地填埋和水泥窯焚燒技術并不是行業修復的主流,據了解,發達國家較多采用的是固化與穩定化、熱脫附、生物修復、化學氧化還原等效率高、風險低、系統預測性高的異位修復方法。
業內人士表示,國內大多數土壤修復技術還處在研發和示范階段,很少能夠真正運用于實際的場地修復中。北京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姜林指出,“目前北京研發的土壤修復技術約有五六種,但大多數技術還處在研發和示范階段,很少能夠真正運用于實際的場地修復中,沒有形成真正工程化和商業化的實用技術。”
市場初起機遇與挑戰并存
嚴峻迫切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衍生出新興的土壤修復產業,市場潛力巨大。諸多行業專家表示,制約環境修復行業發展的一大瓶頸仍是資金,土壤修復成本過高,僅靠國家資金遠遠不夠,應積極探索土壤修復的市場化機制,在建立相關的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基金中加大民間資本注入,減輕融資壓力。
從專業化的角度看,我國土壤修復企業的人員、技術和裝備仍處在初步階段,能夠大量在工程中使用的技術僅停留在zui基礎的階段,修復技術與工程實施成為行業發展的重大瓶頸。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土壤修復業不僅起步晚,而且對相關技術的開發和研究都還處于初級階段,而早起步的國家大多已經擁有幾十年的相關的產業化歷史,相關科研成果的研發和應用已經相當成熟,土壤修復產業占環保產業的產值往往超過了30%。我國土壤修復產業剛剛起步,千億土壤修復蛋糕出爐在即,機遇與挑戰并存,產業能否持續走熱還需時間與市場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