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地埋式小區污水處理設備工藝
閱讀:235 發布時間:2020-10-31地埋式SBR工藝
地埋式SBR工藝普遍用于處理小區生活污水。污水經格柵去除較大懸浮顆粒物后流入集水井,均勻水質后由提升泵輸送至SBR反應池,有機物經好氧微生物的吸附、分解被降解為無機鹽、水和二氧化碳。產生的剩余污泥經污泥消化池消化后由吸糞車抽走外運處理。該工藝與傳統SBR工藝的區別在于潷水器采用動力提升式,而非傳統的重力流;剩余污泥采用潛污泵輸送至污泥消化池;曝氣機采用潛水曝氣機,進氣管設有電控閥門。整個工藝結構簡單,布置緊湊,節省占地,投資運行費用低,無需調節池和二沉池,不易發生污泥膨脹。出水能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的一級排放標準。
在應用的同時,理論的研究也不斷發展,當前比較*的是Ottengraf的生物膜-雙膜理論。按照Ottengraf的模型,生物濾池的模型分成了微觀動力學和宏觀動力學兩過程。他的宏觀基本模型是固體顆粒濾床,顆粒表面被一層具有生物活性的水膜包裹,即所謂的“生物膜”,生物膜的概念經常用來解釋水系中的降解過程。氣體中的污染物分子(底物)經過濾池時,通過相界面轉移擴散到膜內,供給膜內微生物氧氣和營養物質。每一種污染物質的氣相和液相濃度在相界面總是平衡的,并且遵循亨利定律。另外,還假設在生物膜內發生生物降解的微觀動力學遵循米-門公式;氣體以活塞流方式流過濾池,一個初步的。
如果氣體是單組分,當該物質氣相濃度Cg高于其臨界濃度Ccrit(圖1曲線1)時,Ottengraf假設生物膜內分解反應遵循零級反應,即分解速率與底物濃度無關,則應用上述方法會得到下面的結果:該物質在膜內達到飽和,污染物的去除只受到膜內生物活性的限制。
用于氯化烴污染的地下水體修復
比水重非水相液體(DNAPL),常見的有三氯乙烯(TCE)、四氯乙烯(PCE)等含氯有機化合物。TCE及PCE等含氯有機物多為致癌性或疑似致癌性化合物,一旦地下水受其污染,對于地下水資源的使用與公眾健康將造成嚴重威脅。由于TCE及PCE等含氯有機物的難生物降解特性,因此它們一旦進入生物體內,大多儲存于脂肪組織中,不易被生物代謝分解,隨食物鏈的轉移而形成累積效應及對生物具有強烈的毒性。在上爆發DNAPL污染的案例較多,可以采用GCW-MPPE技術對氯化烴污染的地下水體進行修復,見下圖所示,GCW為地下水循環井的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