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206分子(CD206)主要存在于巨噬細胞、未成熟的樹突狀細胞和肝臟竇道內皮細胞的表面,但也表達于皮膚細胞,如真皮纖維細胞和角質細胞的表面。它是一個內細胞受體家族的第一個成員,該家族成員包括Endo180(CD280)、M型PLA2R和DEC-205(CD205)。CD206分子,也被稱為甘露糖受體(Mannose Receptor,MR)或巨噬細胞甘露糖受體(Macrophage Mannose Receptor,MMR),是C型凝集素超家族中的一員,屬于鈣依賴性Ⅰ型跨膜蛋白受體。
基本屬性
分子量:CD206的分子量約為160-220 kDa,這一范圍體現了其作為糖蛋白的特性,即含有不同數量的糖鏈,導致分子量有所差異。
命名:根據細胞分化分子系統,該受體被命名為CD206。其他名稱還包括MRC1(Mannose Receptor C-type 1)和CLEC13D(C-type lectin domain family 13 member D)。
結構與功能
結構特征:CD206從N端到C端依次為胞外富含Cys(cysteine-rich, CR)結構域、Ⅱ型纖維連接蛋白(fibronectintype Ⅱ, FNⅡ)結構域、8個串連的C型凝集素樣結構域(C-type lectin-like domain, CTLD)、跨膜結構域和胞質內短尾巴結構域。其中,CTLD區域介導了CD206與以甘露糖、巖藻糖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為末端的糖類結合的能力。
功能:CD206在免疫調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能夠識別并結合病原體、凋亡細胞和細胞外基質成分,通過受體介導的內吞作用和吞噬作用來清除這些物質,從而維持內環境的穩定。此外,CD206還參與了抗原遞呈過程,將抗原呈遞給T細胞以啟動適應性免疫反應。
表達與調節
表達:CD206在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的巨噬細胞表面廣泛表達,包括肺泡巨噬細胞、單核細胞衍生的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此外,在某些內皮細胞亞群、氣管平滑肌細胞、視網膜上皮細胞等也發現有CD206的表達。
調節:CD206的表達受到多種細胞因子的調節。例如,IL-4、IL-13和IL-10等細胞因子可以上調巨噬細胞上CD206的表達;而IFN-γ等前炎癥因子則可能下調其表達。此外,表面活性蛋白D和表面活性蛋白A等也能提高CD206在體外培養的人單核細胞衍生的巨噬細胞表面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