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播到騰訊微博

陰霾天氣越來越多,空氣質量受到大家關注 河南商報記者 王春勝/攝
河南商報記者 鄭筱倩
21日的全國環保工作會議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宣布了PM2.5監測時間表。
有網友說,這是民意的勝利,微博的勝利。在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負責人劉小楠看來,這是民意推動社會進程的又一體現,“如今,這種意愿的力量在逐步強大”。
發布
PM2.5監測有了時間表
21日,在2012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表示,明年,在北京、天津、河北和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開展PM2.5和臭氧監測;2013年,在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和環保*城市開展監測;2015年,在所有地級以上城市開展監測;2016年,各地都要按照該標準監測和評價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并向社會發布結果。
周生賢說,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空氣污染特征、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管理要求差異較大,新增指標監測要開展儀器設備安裝、專業人員培訓等一系列準備工作,因此新標準要分期實行。
對此,河南省環保廳與鄭州市有關人士均表示,環保部門近期一直在密切關注PM2.5問題,但具體措施與安排尚不明了。
鄭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范相閣表示,監測PM2.5是大勢所趨,雖然鄭州沒有納入環保部監測PM2.5試點,但此前鄭州市已自覺利用備用設備探索監測PM2.5。“只要投入到位、做好技術培訓,鄭州市將力爭按時完成環保部部署。”
進程
民意加速標準出臺
消息一出,PM2.5再次成為微博熱點。
@大_衛_:這是民意的勝利,民眾的勝利,微博的勝利,自己爭取自己權利的勝利。
的確,一個多月前,對大多數人來說,PM2.5還是個生僻術語。但11月1日起,美國駐華*公布的北京空氣質量數據,讓PM2.5進入公眾視線。微博上“空氣保衛戰”隨即蔓延。
11月16日,公布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中,PM2.5被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賀克斌參與了PM2.5標準的研究制訂,據他透露,早在2008年初,環保部就研究在新標準里是否放入PM2.5。技術上的爭論是個重要原因。此外,地方政府擔心數據公布之后,空氣質量達標率變低。
他同樣認為,近期社會和公眾對于PM2.5的關注,加速了PM2.5標準的出臺。
意義
政府暢通渠道邀民意
“沒想到這么快就有了具體進展。”對這點,自然之友河南小組創始人崔晟有頗多感慨,在他看來,政府越來越重視傾聽民意、落實民意了。
10月16日,他與其他幾位環保志愿者代表受河南省環保廳之邀參加座談會。“政府正在逐步正視民間組織的力量。”
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負責人劉小楠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也深有感觸。
“當年就業促進法在征求意見時,1萬多條反饋意見,7000多條都是針對就業公平的。”劉小楠說,zui后公布的法案,專門加了一章就業公平。
就業、入學體檢禁止查乙肝,也是民意呼喚出來的保障。
今年,甘肅校車事故后,校車安全遂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很快,制定的《校車安全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出臺。
劉小楠說,如今,政府正逐步拓寬接受民意的渠道,而民眾表達意愿的愿望也越來越強。
有評論指出,當下,習慣于讓替自己做主的升斗小民,開始學習展現自己的立場,主張自己的權利。
崔晟非常認可這句話,他說,未來社會,民意倒推社會進步的事件估計會越來越多,范圍會越來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