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全國城市飲用水安全保障規劃(2006-2020)》,國家衛生部衛生決定在遼寧、浙江、江蘇、廣東4省先行開展飲水安全保障在線監測試點研究項目。遼寧省的*套設備系統以色列BlueI(藍典)多參數水質在線分析系統,已在遼寧省衛生監督所安裝調試成功。這標志著遼寧省飲用水衛生在線監測試點項目正式啟動。
事實上,這項飲用水衛生在線監測工作所依據的法規,是發布于2006年底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然而這項標準公布后,限于條件,并未立即執行。直到今年,這一“與接軌,檢測指標達106項”的標準,才被責令強制執行。
因為沒有強制的標準被執行,這些年,中國的飲用水質日益惡化。全國人大環資委有關官員透露,中國共有3億農村人口和5000萬城市人口的飲用水目前還達不到安全標準;當下,我國的飲用水從源頭到水廠再到水,各個環節均有可能存在污染。
水廠和輸水管道的水質堪憂自不待言,就算zui接近安全標準的水源地,這些年也深受“四害”:一是濫開荒種地造成濕地萎縮;二是水資源枯竭;三是森林被破壞失去涵養水源的能力;四是水源地附近“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業排污污染水源。
目前,我國的水源地保護、飲用水質監測機制存在兩大弊端:一方面,由于工農業污染日趨嚴重,原水水質堪憂,相關部門需加強監管整治,切實保護水源安全;另一方面,全面的水質檢測次數較少,檢測數據主要由供水方提供,由各地自行檢測和上報。
水質監測是相關部門進行有效監管和監督的必要前提,然而在這一環節,群眾的意見,對數據的質疑也zui多。按新國標的要求,包括渾濁度、余氯等在內的9個指標的檢測“每天不少于一次”。然而直到現在,此次進入試點的江蘇省,其城市出廠水進行全分析水質檢測(即新國標規定的106項水質指標)的周期每年才進行一次,而常規指標每季度才檢測一次;二次供水及末梢水的檢測每季度檢測一次。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省市自治區原有的水質監測頻度和檢測區隔長度,都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供水安全日益增長的心理訴求。
要想讓群眾真正喝上放心水,國家需要從水源到水廠、再到水這三個環節同時發力,方能奏效。我們甚至認為,基于水的流動特性,對水質的監測、檢驗和處理,甚至隨時隨地才好。從這個意義上說,遼寧水質在線分析系統的投入使用,通過專線或互聯網實現數據的遠程傳輸,將基本實現對城市供水多數指標進行實時在線監控的基礎目標。
這些年,水質不合格和水源遭污染等“水事件”,時有發生;相關部門利用信息不對稱蒙騙群眾、蒙混過關的情況,時有發生;許多水事件發生后,相關部門處理起來遮遮掩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時有發生。這些“歷史”告訴我們,在今天這個物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根本無須擔心監測技術能否實現的問題,我們反而該擔心技術手段實現后,技術監測到的“真相”能否順利公開的問題。這意味著,在飲用水水質監測的問題上,決心比技術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