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養豬場污水處理一體化設備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國各地的畜禽養殖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但由于畜禽養殖場產生的糞污等污染物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使我國畜禽養殖業面臨著發展與環保的雙重壓力。在不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的前提下,實現畜禽養殖的快速增長,改變傳統的能源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利用畜禽糞水開發利用生物質產生清潔的能源是的選擇之一。利用厭氧消化技術處理畜禽養殖廢水,制取清潔能源——沼氣,在治理污染的同時變廢為寶,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從而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受居民的飲食結構、畜禽產品的增殖性能、生產投資等因素影響,豬肉食用量在肉食消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養豬業在畜禽養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1983年到2005年豬肉消費占肉食品比例均大于60%。2004年中國肉豬存欄48189.1萬頭,出欄61800.7萬頭,豬肉產量4701.6萬噸,居世界*位,肉類人均占有量達55.73 kg/人,其中豬肉36.17 kg/人,超過世界豬肉人均的15.74 kg/人。2004年我國全年畜禽養殖業糞便廢棄物的產生量為25.76億噸,其中豬年排泄糞便為12.31億噸,占總糞便量的47.8%,隨著養豬業的發展,必然導致更大量的糞便廢棄物,因此豬場糞污水的治理成為畜禽污染治理的關鍵。
隨養殖數量的增多,我國規模化養殖場的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十五”期間,畜牧業的規?;?、區域化和產業化進程呈現出加快發展的趨勢。2005年生豬規模化達飼養水平達到37.2%。在“十一五”畜牧業發展目標中預計,畜牧業規?;?、標準化、產業化程度將進一步提高,畜牧業繼續向集約型、資源高效利用型和環境友好型轉變,到2019年主要畜禽品種適度規模以上的標準化養殖場的產品比例分別提高10個百分點。
養豬業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大量高品質的肉食來源,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同時帶動了地方農牧副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社會勞動力,增加了社會就業,實現了農民增收;大型養殖場的建設提高了養豬業的整體科技水平,帶動了養豬業的發展。
然而,養豬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有機廢棄物,這些有機廢棄物中含有大量的生物質能和有機肥資源,如不進行處理和綜合利用而直接排放,不僅嚴重污染了水源、生態自然環境,對生產產生不利影響,也造成資源的*浪費;同時,糞水四溢,將導致病菌傳播,對企業擴大再生產和安全生產也將產生限制。因此,必須對大中型養豬場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廢水進行綜合利用和有效處理。開發生物質能源,回收有機肥資源,將治理污染、凈化環境、回收能源、綜合利用、改善生態環境有機的結合起來,走生態畜牧業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正常生態環境條件下組織畜牧生產,使之成為綠色生態型養豬場。通過該項目的實施,發揮當地的示范和輻射作用,逐步將項目所在的地區建設成為“自然環境優美、人民生活滿意、綠色畜牧業興旺、農村經濟發達”的現代化生態畜牧業和綠色食品生產的示范地區。
本工程項目的目的就是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采用科學與全面的處理方法對養殖場的廢棄物進行有效的處理,使其轉化為有用的資源,實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的終目標,為該地區養豬場廢棄物的處理樹立一個樣板。
*章 項目背景和設計思想
項目設計思想
循環經濟思想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隨著上個世紀50、60年代以來生態學的勃興,使人們產生了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的愿望,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人類的經濟系統,使得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建立起一種新形態的經濟,使污水可循環再利用。
傳統經濟與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消費—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線形經濟。在這種經濟中,人們以越來越高的強度把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開采出來,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環境中去,對 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導致了許多自然資源的短缺與枯竭,并釀成了災難性環境污染后果。與此不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使得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和消費的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其特征是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廢棄物的低排放,從而根本上消解*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
從提倡一些廢棄資源回收和綜合利用到循環經濟的提出,是經濟發展理論的重要突破,它打破了傳統經濟發展理論把經濟和環境系統人為割裂的弊端,要求把經濟發展建立在自然生態規律的基礎上,促使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的傳統工業經濟體系轉軌到物質的合理使用和不斷循環利用的經濟體系,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了新的理論范式。
在西方國家,循環經濟已經成為一股潮流和趨勢,有些國家甚至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進。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然的選擇和重要保證,而在世界上呼聲很高的清潔生產,則是實現循環經濟的基本形式。
生態農業是以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規律為依據,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以經濟、生態、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為目標的良性循環的新型農業綜合系統。發展生態農業,一是抓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應通過科學規劃、突出重點、成片開發、綜合治理,把農業產業化基地建成農業生態園;二是積極發展有機農業;三是積極探索循環農業。根據生態循環再利用、再生產的循環鏈原理發展農業,不僅可以凈化生活環境,解決能源與照明問題,而且還可以有效轉化利用廢棄物,促進種養業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生產無害化。
淮安養豬場污水處理一體化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