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Z-F-0.5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結構緊湊,不占地表面積,與傳統A/O工藝比較,本實用新型采用前置污泥池,為后續生化系統提供大量微生物菌種,而且能培養出具有*功能的活性污泥:前置的污泥池可以有效的消耗回流液中的DO,減小對A段脫氮效果的影響,回流的污泥含有硝酸氮(NO3-N)和亞硝酸氮(NO2-N),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被還原為氣態氮(N2),從而達到脫氮的目的。
WSZ-F-0.5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
【魯盛環保】WSZ系列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其包括罐體,罐體內設有多道隔板,將罐體分為污泥池、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在罐體的左上角設有與污泥池相連通的污泥進水管,右上角設有與沉淀池相連通的出水管,在罐體的頂端設有多個分別與污泥池、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相連通的檢修孔,好氧池與缺氧池之間設有混合液回流裝置,沉淀池與污泥池之間設有污泥回流裝置,缺氧池內設有厭氧填料,好氧池內設有好氧填料,其底部設有曝氣裝置。本實用新型采用與傳統不同的曝氣方式,配合*的填料,可以提高處理負荷,采用的中心廊道曝氣,保證出水的水質,回流系統的創新,不需要多加回流泵,就可以完成回流排泥,完成脫氮除磷。

基本原則
(1)通過物理、化學、生物或生態技術將農村生活污水中對農村生活或者環境有害的污染物質進行消除、降解或無害化處理;
(2)根據村莊所處區位、人口規模、集聚程度、地形地貌、排水特點及排放要求、經濟承受能力等具體情況,采用適宜的污水處理模式和處理技術;
(3)靠近城區、鎮區且滿足市政排水管網接入要求,宜就近接入市政排水管網,將村莊生活污水納入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應調研周邊城鎮管網建設情況,當附近有在建的市政排水管網時,應考慮將村莊生活污水接入在建的市政排水管網;
(4)優先選用工藝簡單,運行維護管理方便,運行費用低的方法。

WSZ-F-0.5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污水處理設施處理流程
生活污水經過格柵后,進入厭氧生物膜池,利用其中發生的厭氧水解酸化反應去除有機物;生物反應池出水進入人工濕地系統,進一步去除氮、磷營養物。
步驟一:生活污水排至三級化糞池
主要利用沉淀和厭氧發酵的原理,去除生活污水懸浮性有機物(SS)。
步驟二:格柵池
作用原理主要是物理攔截,攔截污水中的大塊污染物、懸浮物和漂浮物。
用來去除可能堵塞水泵機組及管道閥門的較粗大懸浮物,并保證后續處理設施能正常運行。人工清除格柵渣、防止孔隙堵塞,同時檢查格柵池內的沉砂情況,及時清砂并找出積砂原因;檢查周期為 1~3 個月。
步驟三:厭氧生物膜池
利用其中發生的厭氧水解靚化反應大幅度的去除污水中呈膠體和溶解狀態的有機性污染物質。
(1)厭氧生物膜池是通過在厭氧池內填充生物填料強化厭氧處理效果的一種厭氧生物膜技術。正常運行時,污水中的部分有機污染物將被除去,能有效降低后續處理單元的有機污染負荷。
(2)填料。在反應區懸掛填料,填料須有利于微生物生長、易掛膜且不易堵塞,從而提高對BOD5和懸浮物的去除效果。一般采用軟性填料或半軟性填料(雪花片),為厭氧微生物附著生長提供固體表面,使其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每年應對填料進行檢查更換一次。
▲厭氧池填料
(3)污泥儲存區。厭氧生物膜池的下層設置污泥儲存區,脫落的生物膜污泥應定期排放(抽排)并進行專門的處置(可就近農用或脫水干燥后焚燒)。
(4)厭氧生物膜池的調試包括接種(投加菌種)及馴養,定期對厭氧池進、出水水質進行監測,直到厭氧生物膜池的工作狀態逐步穩定。
(5)試運行。經調試啟動階段達到穩定工作狀態后進入試運行階段,定期監測進出水水質,定期對填料進行檢查更換和清掏污泥。
主要特點
1、運行穩定;
2、運行成本低(一般比傳統的RO要低15%-20%;
3、投資費用低(一般比傳統的RO要低30%);
4、更低的占地空間;
5、適用于高純水的制備以及廢水處理。6無需復雜的清洗工藝,無需添加阻垢劑。
深度處理單元技術
1 吸附處理技術
將廢水通過由吸附劑組成的濾床,污染物質被吸附在多孔物質表面上或被過濾除去。活性炭是印染廢水深度處理中常用的吸附劑,其微孔多,比表面積可高達500~600 m2/g,具有很強的吸附脫色性能,特別適合相對分子質量小于400 的水溶性染料的脫色吸附。但活性炭對疏水性染料吸附效果較差,其再生也比較復雜且費用昂貴,限制了吸附法在印染廢水深度處理中的應用。天然礦物如高嶺土、硅藻土、活性白土以及煤粉等也具有較高的吸附性能,在印染廢水的深度處理中也有使用。另外,李蒙英等〔2〕 研究了利用青霉菌對印染廢水進行吸附處理,結果發現: 其對黑色和紅色染浴廢水的色度具有較好的處理效果,去除率達到了98.0%和74.5%,為吸附法的發展提供了新的選擇。吸附法雖然見效快,但是使用后的吸附劑再生比較困難,如果不進行回收再生則容易產生二次污染。因此,研發新型高效且易再生的吸附劑是當前吸附方法的研究發展方向。
2 膜分離技術
膜對不同物質具有透過性差異,膜分離技術就是利用膜的這種特性,在一定的傳質推動力下,對混合物進行分離的方法。印染廢水深度處理所用的膜分離技術主要有微濾(MF)、超濾(UF)、納濾(NF)和反滲透(RO)。MF 和UF 常作為NF 和RO 的預處理; UF 能分離大分子有機物、膠體、懸浮固體;NF 能實現脫鹽與濃縮的同時進行;RO 能去除可溶性金屬鹽、有機物、膠粒等并截留所有離子。阮慧敏等〔3〕采用UF+RO 工藝對浙江某印染廠廢水生化處理后的出水進行處理,膜系統進水COD 100~350 mg/L,色度180 倍,電導率800~1 350 μS/cm。膜系統處理后出水COD<10 mg/L,色度1~2 倍,電導率<30 μS/cm。 Xujie Lu 等〔4〕采用生物濾池結合膜分離的方法,當進水COD 為150~450 mg/L 時,出水COD 降到50 mg/L 以下,去除率高達91%,且色度、濁度、鐵錳濃度的去除效果都非常好。
膜分離技術的優勢為: 其不僅能去除水中殘余的有機物,降低色度,還能脫除無機鹽類,防止系統中無機鹽的積累,是印染廢水深度處理中具前景的一項技術。然而,膜處理工藝的成本較高,且膜組件易被污染而縮短其使用壽命。只有通過控制并降低膜污染來延長膜壽命,從而降低成本,膜分離技術在印染廢水深度處理中才會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工藝流程
高濃度的化工廢水經過上述的物化預處理工藝后,COD的去除率可以達到65%~70%,鹽度得到初步降低,可生化性得到顯著提高。經過物化預處理后的廢水進入兩級EGSB厭氧反應池中,與厭氧污泥充分均勻混合,通過反應池中兼性厭氧和厭氧微生物群體的作用,降解廢水中難降解的有機物質,進一步降低廢水中BOD5及COD,提升廢水的可生化性,此外兩級EGSB組合單元為厭氧氨氧化提供短程反硝化條件,有效的降低氨氮負荷。隨后廢水采用A/O生物處理即缺氧+好氧處理工藝,因為此廢水中TP含量較低,NH3-N 和COD較高,通過EGSB大幅度削減負荷后,利用缺氧池反硝化細菌將廢水中的COD做為碳源,將好氧池回流混合液中帶入的大量NO3- -N 和NO2- -N 還原為N2釋放至空氣,降低BOD5及NO3 -N 濃度,實現可生化的COD和NH3-N得以全部降解。隨后廢水流入好氧池,在好養、兼氧菌的作用下,進一步去除水中有機雜質。隨后廢水流入二沉池,泥水分離后,二沉池污泥回流至A/O池及兩級EGSB反應器中,剩余污泥流入生化污泥池中,后流入污泥調節池,經板框壓濾機脫水后排出。二沉池中上清液流入ClO2接觸氧化池做進一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