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工藝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A2O工藝生活污水處理設備應用得較為廣泛、具有較高COD去除及脫氮除磷功效 的污水處理工藝。但就該工藝多年的運行實際情況而言,其出水仍難以*達一 級A標。本課題組利用多年的研究成果,擬在A2O工藝的基礎上,通過在厭氧、 缺氧單元中間增設隔離板而改造成兩組厭氧/缺氧結構,并增加一套硝化液回流 系統、污泥回流系統;運行過程中,當一套硝化液回流系統、污泥回流系統與進 水系統處于運行狀態時,另一套硝化液回流系統、污泥回流系統與進水系統則處 于靜歇狀態。這一結構改造和*的兩系列運行方式具有高效的脫氮除磷效果、 出水水質穩定、剩余污泥產率低等技術優勢。這是其他污水處理技術短時期無法 取代的,這也將使得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具有長期的市場保障。

A2O污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裝置,厭氧池,缺氧池,好氧 池(5)和二沉池(6),其特征在于厭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二沉池串聯設置, 所述厭氧池,具有第1厭氧池(1)和第二厭氧池(2),缺氧池具有第1缺氧池 (3)和第二缺氧池(4),所述第1厭氧池和第二厭氧池并聯設置,第1缺氧池 和第二缺氧池并聯設置,所述第1厭氧池和第1缺氧池串聯設置,第二厭氧池和 第二缺氧池串聯設置。

技術方案:
A20工藝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排水結構,包括在立式罐體上設置的排水管,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升降支架和升降驅動結構;所述升降支架整體懸置于所述立式罐體的頂部位置,且能夠在升降驅動結構驅動下實現豎向升降;
所述排水管的一端為進水端,另一端為出水端;其中,所述排水管的進水端固定安裝在所述升降支架上且能夠隨升降支架上升至高于立式罐體內的高水面,或隨升降支架下降至低于立式罐體內的高水面并能夠進水;所述排水管的出水端用于向立式罐體外輸水。
本發明中,采用上述能夠實現豎向升降的升降支架后,就能夠在立式罐體內污水處理過程中,使得排水管的進水端高于立式罐體內的高水面,避免在污水處理過程中污水進入排水管。在立式罐體內污水處理(曝氣,靜置沉淀等處理)完畢后,排水管的進水端隨升降支架下降至低于立式罐體內的高水面并排水,且該進水端是由水面處逐漸下降,始終將立式罐體內上層清液(水質)排出,確保經排水管排出的水質更佳。可見,本發明的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具有追隨水位的性能優良,排水效果理想的優點。
優點:
(1)體積負荷高,處理時間短,節約占地面積,生物接觸氧化法的體積負荷zui高可達3—6kgBOD(m3.d),與活性污泥法比較,體積負荷可高5倍。
(2)生物活性高、曝氣管設在填料下,不僅供氧充分。而且對生物膜起到了攪拌作用,加速了生物膜的更新,使生物膜活性提高。其好氧速率比活性污泥法高1.8倍。
(3)有較高的微生物濃度,一般活性污泥濃度為2—3g/l而接觸氧化池中絕大多數微生物附著在填料上,單位體積內水中和填料上的微生物濃度可達10—20g/l,由于微生物濃度高,有利于提高容積負荷。
(4)污泥產量低,不需污泥回流,與活性污泥法相比,接觸氧化法的體積負荷高,但污泥產量不僅不高,反而有所降低。由于微生物附著在填料上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的脫落和增長可以自動保持平衡,所以不需回流污泥,給管理帶來方便。
(5)出水水質好而穩定,在進水短期內突然變化時,出水水質受影響很小。出水外觀清澈透明,如再加砂濾處理。可作中水回用。
(6)動力消耗低,采用生物接觸氧化法處理污水,一般能節省動力30%。
(7)掛膜方便,對含菌種少的工業廢水,掛膜時接入菌種,運行十多天生物膜就可成熟,當停電或事故不能供氣時,只要將氧化池中的水放完即可,附著在固定床的微生物可以從空氣中獲得氧氣而維持生命,經試驗,在這樣間歇一個月再重新工作,生物膜在幾天內就可以恢復正常。
A20工藝生活污水處理設備流程說明
1、格柵:
生活污水從化糞池自流入調節池前端的格柵,攔截去除粗大漂浮物及懸浮物,對水泵機組及后續處理構筑物具有重要保護作用。
格柵柵隙為10mm。 柵渣定期由人工清撈,送垃圾站。
污水自流入調節池。
2、調節池:
生活污水的水質、水量隨時間能波動,調節池起收集污水、均衡水量、均勻水質的作用。
調節池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內凈尺寸:4m×2m×3.0m,1座。 有效容積10m3 ,污水停留時間為10小時。
調節池內設2臺40PU2.15潛污泵,流量Q = 1m3 /h,揚程H = 8m,功率N = 0.4kw, 1用1備,調節水泵將污水提升送入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的缺氧池。
3、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鋼制防腐)
(1)缺氧池:
內凈尺寸:2m×0.6m×2.5m,1只。
有效容積為2 m3 ,污水停留時間2小時。填料選用φ150立體彈性填料。
調節池提升泵將污水提升至缺氧池,與二沉池的回流硝化混合液合并,利用原污水中的BOD成分(有機碳化物)作為氫受體,可將硝化混合液中的NO3?—N還原為氮氣脫除。同時,在氨化菌的作用下起氨化反應,將污水中的有機氮化合物分解、轉化成NH4+—N。缺氧池保持缺氧狀態。缺氧池污水自流入好氧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