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它的主要特點有:
(1)不設初沉池和單獨的二沉池,流程短且占地少,建造及運行費用低,管理簡便;
(2)污泥自動回流且回流及時,剩余污泥量少且性質穩定;
(3)抗沖擊負荷能力強,硝化和脫氮作用明顯,并有一定的除磷效果;
(4)沉淀器會對主溝的水力條件產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如增加水頭損失、污泥回流不充分等,從而影響到氧化溝的整體處理效果。 一體化氧化溝技術開發至今已得到了迅速發展,根據沉淀器置于氧化溝的部位進行區分可概括為3類:溝內式、側溝式和中心島式一體化氧化溝。這3種形式國內都有工程實踐,國外的發展更為豐富,據1987年統計,美國已有92座合建式氧化溝。
3、一體化膜生物反應器 一體化膜生物反應器是將膜組件內置于生物反應器,集膜過濾和生物反應器的優點于一身的污水處理一體化裝置。

其主要特點有:
(1)將膜分離設備取代二沉池進行泥水分離,并且剩余污泥少,具有技術、管理、投資和占地等方面的綜合優勢;
(2)膜組件通常放置于生物反應器內,無需污泥回流設備,比膜外置式的能耗低得多,而且能大幅度去除細菌和病毒,出水水質好;
(3)膜組件下方設有穿孔管曝氣,在膜表面形成循環流速可減輕膜面污染和臭味的產生;
(4)膜組件比較容易堵塞,需要清洗和更換,帶來操作上的不便。
4、SBR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SBR工藝是將曝氣、反應、沉淀、排水、閑置這些單元操作按時間順序在同一個反應池中反復進行。一體化SBR反應器SBR操作工藝與厭氧、好氧等生物過程相結合而構成的一體化裝置。
其主要特點是:
(1)流程簡單、曝氣池容積小、不設二沉池、不需污泥回流及池容利用率高;
(2)出水好且水質穩定,并可取得較好的脫氮效果;
(3)運行和操作靈活、管理方便。
5、一體化生物電化學反應器 一體化生物電化學反應器是將電化學的方法(電凝聚和電氣浮等)與生物處理過程結合起來的一體化裝置。它具有同時除去水中有機物、細菌、有毒重金屬和其他毒物,降低濁度的優點,但存在電能和電極材料消耗大等缺點。

6、其他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除以上一體化裝置外,還有許多利用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方法,針對不同特性污水進行設計,將多個處理過程集成于一體的一體化裝置。如針對生活污水,將生物接觸氧化法改進得到以下工藝:調節池一一段接觸氧化池一一段沉淀池一二段接觸氧化池一二段沉淀池一消毒池,已應用于xHs系列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中;Albin Pintar等則使用離子交換 接觸氧化的方法處理生活污水。針對含油污水,使用水解 微濾的工藝可以取得較好的處理效果。
厭氧消化的個階段為水解酸化階段。復雜的大分子、不溶性有機物先在細胞外酶的作用下水解為小分子、溶解性有機物,然后滲入細胞體內,分解產生揮發性有機酸、醇類等。這個階段主要產生較脂肪酸。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水解酸化過程如圖6-2所示。
由于簡單碳水化合物的分解產酸作用,要比含氫有機物的分解產氨作用迅速,故蛋白質的分解在碳水化合物分解之后完成。
含氨有機物分解產生的NH3除了提供合成細胞物質的氮源外,在水中部分電離,形成NH4NO3,具有緩沖消化液pH的作用,故有時也把繼碳水化合物分解后的蛋白質分解產氨過程稱為酸性減退期,反應為:
②厭氧消化的第二階段為產氫產乙酸階段。在產氫產乙酸細菌的作用下,階段產生的各種有機酸被分解轉化成乙酸和H2。在降解奇數碳有機酸時除了產氫產乙酸外還產生CO2,如:
③厭氧消化的第三階段 為產甲烷階段。產甲烷細菌將乙酸、乙酸鹽、CO2、H2等 轉化為甲烷。此過程由兩組生理上不同的產甲烷菌完成,一組把氫和二氧化碳轉化成甲烷,另一組從乙酸或乙酸鹽脫羧產生甲烷;前者約占問題的1/3,后者約占2/3,反應為:
上術三個階段的反應速度依廢水的性質而異:在含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和脂類等污染物為主的廢水中,水解易成為反應速度的限制步驟,簡單的糖類、淀粉、氨基酸和一般的蛋白質均能被 微生物迅速分解;對含這類有機物為主,則產甲烷易成為反應速度的限制步驟。
雖然厭氧消過程從機理上可分為以上三個階段,但是在厭氧反應器中,三個階段是同時進行的,并保持某種程度的動態平衡。這種動態平衡一旦被pH、溫度、有機負荷等外加因素所破壞,則首先將使產甲烷階段受到掏,其結果會導致低級脂肪酸的積存和厭氧進程的異常變化,甚至會導致整個厭氧消化過程程停滯。
農村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厭氧微生物處理影響因素
厭氧處理系統比較復雜,要使其更好運行,首先要注意控制厭氧處理效率的一些基本因素。
控制厭氧處理效率的基本因素包括:
①溫度;②pH;③有毒物質;④營養物質的配比;⑤攪拌。
①溫度
溫度是控制厭氧消化的主要因素。溫度適宜時,細菌發育正常,有機物分解*,產氣量高。細菌對溫度的適應性可分為低溫、中溫和高溫三個區:低溫消化10℃~30℃;中溫消化30℃~35℃;高溫消化50℃~56℃。在0℃~56℃的范圍內,甲烷細菌并沒有特定的溫度限制,然而在一定溫度范圍被馴化以后,溫度的變化就會妨礙甲烷細菌的活動,尤其是高溫消化對溫度的變化更為敏感。因此在消化過程中要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消化溫度。溫度對消化的影響見圖6-3,可見各種甲烷菌適宜的溫度區域是不一致的。
水解酸化生物處理工藝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該工藝不具有厭氧消化過程中對環境條件嚴格要求,及降解速度較慢的甲烷發酵階段,將系統控制在缺氧狀態下的水解酸化階段。其原理是通過水解菌、產酸菌釋放的酶促使水中難以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質發生生物催化反應,具體表現為斷鏈和水溶,微生物則利用水溶性底物完成胞內生化反應,同時排出各種有機酸。
水解酸化過程能將廢水中的非溶解態有機物截留并逐步轉變為溶解態有機物,一些難于生物降解大分子物質被轉化為易于降解的小分子物質如有機酸等,從而使廢水的可生化性和降解速度大幅度提高,以利于后續好氧生物處理。
⑴ 水解池的啟動通過調整水力停留時間利用水解、產酸與甲烷菌生長速度的不同。利用水的流動造成甲烷菌在反應器中難于繁殖的條件。省去了氣體回收部分。
⑵具有較好的抗有機負荷沖擊能力。
⑶水解過程可改變污水中有機物形態及性質有利于后續好氧處理。水解、產酸階段的產物主要為小分子的有機物,可生物降解性一般較好。因此水解池可以改變原污水的可生化性,從而減少反應時間和處理的能耗。
⑷對固體有機物的降解可減少污泥量,其功能于消化池一樣。工藝僅產生很少的難厭氧降解的剩余污泥,故能實現污水、污泥同時處理,不需要經常加熱的中溫消化池。
⑸池子不需要密閉,不需要攪拌器,不需要水、氣、固三相分離器,降低了造價和便于維護。
⑹由于反應控制在第二階段完成前,出水無厭氧發酵的不良氣味。
調試工作前的先決條件
調試前的先決條件包括全部機械設備和儀表在調試工作進行之前已經進行初步調試,并確認可投入使用;所有的構筑物和工藝管道均已經清理完畢;各構筑物均已經進行閉水試驗,經過監理方和各方同意驗收;各構筑物經過初期的清水試驗,確認構筑物能滿足設計要求。
②確定調試過程中需要培育的菌種
通過對以往污水處理的經驗,活性污泥法主要菌種為細菌和有關的微生物,培育菌種的菌源采用活性污泥或者采用化糞池污泥,或者直接使用人類糞便污水作為菌源;加入的菌源要求不存在對微生物有害作用的重金屬物質。
③初步向池內投加污水
首先向池中加入一定量的污水,加入的污水要求有適當的有機物濃度,它們是微生物的食源,如果營養不夠,就要加入無機鹽(氨鹽,氮鹽)補充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