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Z-F-1污水處理地埋式設備定型化,模塊化,施工安裝方便,運行簡易,設備性能穩定。WSZ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的工藝依據污水排入水體的功能不同而異,常用處理 方法 有:化糞池、一級處理(初次沉淀池)、生物二級處理及二級處理后再經消毒回用等。由于污水處理水量較小,管理水平不高,所以,WSZ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在工藝設計時盡可能選用無污泥或少污泥的處理工藝,以防止因污泥處理不善造成二次污染。 目前 ,較為常用的處理工藝有:①污水→調節池→初次沉淀池→生物接觸氧化池→二沉池→出水。
WSZ地埋式污水處理步驟:
初級處理:通過格柵和沉淀池過濾去除可降解廢水中的大顆粒和懸浮物,減少有機物負荷。
好氧生化處理:通過好氧生物反應器,將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為可分解的有機物和廢水,并消耗大量的氧氣。在此過程中,選擇適宜的填料材料和壓縮氣體,可以提高生物接觸面積以及氧氣的供應。
次生沉淀:通過次生沉淀池,將好氧生化反應器中分解出來的有機物和懸浮物進一步沉淀過濾,使水體澄清,去除異味,降低水體渾濁度。
消毒處理:利用氯氣、次氯酸鈉等消毒劑,消滅其中的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并保持水質安全。
出水處理:在整個處理過程中,通過各種處理方法,達到處理出來水體質量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規定的一級A排放標準,即出水CODcr不超過50 mg/L、BOD5不超過15 mg/L、NH3-N不超過5 mg/L等標準,使其能夠直接排入河道或用于景觀的水體供需等用途。
WSZ地埋式污水處理技術原理與核心目標
WSZ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實現“0排放”的核心在于將傳統污水處理中的“末端治理”轉變為“源頭控制、過程減排、末端資源化”的全鏈條管理模式。其技術原理主要基于物理、化學、生物等多種方法的綜合應用,通過高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氮、磷等污染物,并回收其中的水資源和有用物質,最終實現污水的無害化、資源化和“0排放”。
WSZ地埋式污水處理分級
WSZ地埋式污水處理分級主要分為一級處理、二級處理和三級處理。
一級處理,也稱為物理處理,主要去除污水中的懸浮固體污染物。這一階段通過簡單的沉淀、過濾或適當的曝氣來去除污水中的懸浮物和部分懸浮態的污染物,調整pH值及減輕污水的腐化程度。使用的方法包括篩濾法、重力沉淀法、浮選和預曝氣法等。一級處理后,BOD的去除率一般在30%左右,但處理后的水質仍達不到排放標準。
二級處理,主要通過生物處理法大幅度地去除廢水中呈膠體和溶解狀態的有機物,使廢水符合排放標準。這一階段常用的是生物處理法,能夠去除90%以上的有機污染物,使有機污染物達到排放標準。但經過二級處理的水中還存留一定量的懸浮物、生物不能分解的溶解性有機物、溶解性無機物和氮磷等藻類增殖營養物,并含病毒和細菌。
三級處理,是在二級處理的基礎上,進一步采用化學法(化學氧化、化學沉淀等)、物理化學法(吸附、離子交換、膜分離技術等)以除去某些特定污染物的一種“深度處理”方法。這一階段進一步處理難降解有機物、氮、磷和其他可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可溶性無機物,確保水質滿足更高的排放標準或回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