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山東夢之潔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技術文章>>一體化泵站施工方案
一體化泵站施工方案
1.方案概況
本項目建筑層數為地下泵池,地上泵房,地上建筑面積為62.1㎡,地下建筑面積為211.2㎡,建筑高度為10.6m。采用現澆鋼筋自防水結構,利用天然地基做為持力層,池體自承重即可;地上泵房采用現澆鋼筋框架結構,屋面采用現澆鋼筋屋面梁板結構形式。
一體化泵站主體結構形式為鋼筋框架結構,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抗震設防烈度7度,耐火等級二級,本工程主體設計使用年限15年。
2.分項工程施工方案
2.1.地基與基礎
場地平整→定位放線→降水→土方機械開挖→支護→土方機械開挖→基礎施工
2.2.泵池施工
鋼筋綁扎、預埋件埋設→模板支設→澆筑、養護→防水處理→滿水試驗→回填
2.3.主體框架施工
腳手架搭設→鋼筋綁扎→模板支設→澆筑、養護→模板拆除→腳手架拆除
3.分項工程的施工方案
3.1.地基與基礎
3.1.1.降水工程
基坑施工過程中,地下水要滿足支護結構和挖土施工的要求,并且不因沉降地下水位的變化,對周圍環境和設施帶來危害。本工程在勘察期間均見地下水,且地下水水位高、水量大。穩定水位埋深4.1m,平均埋深3.22m,地下水位受渤海灣潮汐影響較大,變幅約在2.5m-3.5m左右。如果涌入基坑內地下水不及時排除,不但邊坡開挖困難,邊坡易于塌方,而且會使地基被水浸泡,擾動地基土,造成竣工后建筑物不均勻沉降。
地下水位平均標高+3.5m,根據圖紙要求,地下水需降至基底以下1m處,即-3.55m,因此,本工程降水深度為7.05m。
根據水井理論,從透水層吸取無壓地下水的井稱為普通井(潛水井)。井深穿過一層或多層不透水層吸取承壓水的井稱為承壓井(自流井)。按井底是否達到不透水層可分為完整井或不完整井。本工程所開挖基坑屬潛水層含水非完整井。
綜合考慮現場實際情況,一體化泵站決定采用深井井點法降水。深井(管井)井點又稱大口徑井點,系由濾水井管、吸水管和抽水設備等組成,具有井距大、易于布置、排水量大、降水深、降水設備和操作工藝簡單,可替代多組輕型井點作用等特點。適用于滲透系數大、土質為砂類土、地下水豐富、降水深、面積大、時間長的降水工程應用。
原地面標高至淺水層底部深度為,基坑水位降深為7.05m,所打降水井底應在下降水位以下,降水井小深度為7.05+0.8=7.85m,原地面標高至淺水層底部深度為,因此設計降水井深5m。
本次施工中采用剛管井點。待基坑開挖至設計標高后,基底仍布置集水井,以及排水明溝,隨時排除地表雨水及養護水,地表雨水及養護水通過排水明溝匯集至潛水井,由潛水泵排至排水系統,以確保基坑干燥。
3.1.2.土方開挖工程
工程所在現場地,地形不太平坦,場地處為5.10m,低處為3.50m,高差約為1.60m。構筑物輪廓尺寸為10.2m×19.5m。基坑斷面呈階梯型,以所給圖紙中2-2軸為界分成基底標高分別為-0.8m和-2.55m的兩部分。-0.8m一側稱為一區,-2.55m一側稱為二區。土方開挖總量約為1864m³。
將施工區域內所有障礙物,如高壓線、電桿、塔架、地下和地上管道、電纜、墳墓、樹、溝渠以及舊有房屋基礎等進行拆遷或搬遷、改建、改線。
根據給定的國家控制坐標和水準點,按建筑物總平面要求引測到現場。在工程施工區域設置測量控制網,包括控制基線、軸線和水平基準點,做好軸線控制的測量和校核。
擬開挖基坑在構筑物輪廓尺寸基礎上外擴兩米做為施工通道以及腳手架搭設和模板施工作業面,即所開挖基槽尺寸為23.7m×14.2m。一區大挖深5.9m,平均挖深5.1m;二區大挖深7.65m,平均挖深6.85m。基坑絕大部分位于砂土層內,坑內土體含水量大而不穩定,基坑較深,且受場地范圍限制,不能大面積放坡,同時考慮基坑至底到上*支護施工難度大,所用工時多,材料用量大,而大面積放坡土方開挖量太大,本次工程基坑決定采用半支護,半放坡的方式進行開挖。
即從地面點+5.1m處向下平均按1:1.25放坡下挖3m至+2.1m放坡開挖;+2.1m至基底垂直下挖,邊開挖邊支護。
土方開挖采用雙層接力開挖法,即兩臺挖機分別在不同高度的作業層上由一區邊界向二區方向分層倒退開挖,底層挖機邊挖土邊將土傳遞至表層,表層挖機進行挖土和裝土,此法避免翻斗車下入基坑底部進行裝運作業,減少了修建便道的工程量及道路問題造成的施工延誤。每層的中心線地段應比兩邊稍高一些,以防積水。開挖時測量人員全程跟隨,并對平面控制樁、水準點、基坑平面位置、水平標高、邊坡坡度等經常復測檢查。
土方開挖速度快即卸載快,易改變了土體的平衡狀態,降低了土體的抗剪強度,易造成失穩,因此應以分層、均衡、對稱、*的方式對基坑進行開挖。土方開挖采取人工配合機械的方式進行,即以機械開挖為主,人工開挖為輔,每層開挖深度不大于3m。支護段土方開挖時,土壁要求平直,擋土板要求緊貼土面,并用小木方塞牢。開挖過程中派專人監測分層挖土厚度以及是否在開挖后基坑仍受地下水浸泡,挖機開挖過程中應預留200-300mm原土層,用人工進行清理平整,以免擾動原土層,在開挖過程中如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挖土,并立即查明原因和采取措施方能繼續開挖。夜間施工時,應有足夠的照明設施,在危險地段應設置明顯標志。
基坑開挖完后進行驗槽,作好記錄,如發現地基土質與地質勘察報告設計要求不符時,應與有關人員研究,及時處理。
開挖完畢后對基坑邊坡上塑料布或彩條布,坡頂及坡腳用磚壓住,防止由于暴露時間長或雨水造成土質風化、松散,土方坍落,對施工造成影響。
檢驗基土土質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并嚴禁擾動。對定位標準樁、軸線引樁、標準水準點等,挖運土時不得撞碰,并應經常測量和校核其平面位置、水平標高和邊坡坡度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定位標準樁和標準水準點也應定期復測和檢查是否正確。雨季施工時,基槽、坑底應預留30cm土層,在打墊層前再挖至設計標高。挖機需要在地下水位0.8m以上挖土,以防機械自重下沉。
3.1.3.土方支護工程
一體化泵站所開挖基槽尺寸為23.7m×14.2m。一區大挖深5.9m,平均挖深5.1m;二區大挖深7.65m,平均挖深6.85m。基坑絕大部分位于砂土層內,坑內土體含水量大而不穩定,基坑較深,且受場地范圍限制,不能大面積放坡,同時考慮基坑至底到上*支護施工難度大,所用工時多,材料用量大,本次工程基坑決定采用半支護,半放坡的方式進行開挖。即從地面點+5.1m處向下平均按1:1.25放坡下挖3m至+2.1m放坡開挖;+2.1m至基底用支護方式垂直下挖。
本次支護工程計劃選用工字鋼。即以工字鋼為龍骨,木擋板做圍檁,將工字鋼錨固于土體內,利用土體固結力對周圍土體進行支撐,防止土體坍落,對基坑起防護作用。
因此,選用40b工字鋼做為支護用鋼板樁,一區用40b工字鋼樁長5.5m,入土深度2.6m,布置間距2.3m;二區樁長05m,入土深度3.4m,布置間距1.8m。
測量放線確定工字鋼支設位置,用吊機將工字鋼分別吊運至位置點,人工扶正工字鋼并保證其垂直度,用挖機按深度將工字鋼打入土層內,沉樁過程中要注意樁的垂直度并且緊貼基坑側壁,橫向插入木板做為擋板。
3.1.4.土方回填工程
根據圖紙要求對圖紙范圍內+5.4m以下非構筑物部分進行分層回填夯實,回填夯實總量約為1100m³。
填土前將基坑(槽)底或地坪上的垃圾等雜物清理干凈,必須清理到基礎底面標高,將回落的松散垃圾、砂漿、石子等雜物清除干凈。
檢驗回填土的質量有無雜物,粒徑是否符合規定,以及回填土的含水量是否在控制的范圍內;宜優先利用基槽中挖出的土,但不得含有有機雜質。如含水量偏高,可采用翻松、晾曬或均勻摻入干土等措施;如遇回填上的含水量偏低,可采用預先灑水潤濕等措施。
回填土分層鋪攤。用裝載機將回填土分散傾倒在基坑內,每層鋪土厚度根據土質、密實度要求和機具性能確定。一般蛙式打夯機每層鋪土厚度為200~250mm;人工打夯不大于200mm。每層鋪攤后,隨之耙平。
回填上每層至少夯打三遍。打夯時一夯壓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連,縱橫交叉。并且嚴禁采用水澆使土下沉的所謂“水夯”法。
深淺兩基坑(槽)相連時,應先填夯深基礎;填至淺基坑相同的標高時,再與淺基礎一起填夯。如必須分段填夯時,交接處應填成階梯形,梯形的高寬比一般為1∶2。上下層錯縫距離不小于1.0m。
基坑(槽)回填應在相對兩側或四周同時進行。基礎墻兩側標高不可相差太多,以免把墻擠歪。回填管溝時,為防止管道中心線位移或損壞管道,應用人工先在管子兩側填土夯實;并應由管道兩側同時進行,直至管項0.5m以上時,在不損壞管道的情況下,方可采用蛙式打夯機夯實。在抹帶接口處,防腐絕緣層或電纜周圍,應回填細粒料。
回填土每層填土夯實后,應按規范規定進行環刀取樣,測出干土的質量密度;達到要求后,再進行上一層的鋪土。
修整找平:填土全部完成后,應進行表面拉線找平,凡超過標準高程的地方,及時依線鏟平;凡低于標準高程的地方,應補土夯實。
基坑(槽)或管溝的回填土應連續進行,盡快完成。施工中注意雨情,雨前應及時夯完已填土層或將表面壓光,并做成一定坡勢,以利排除雨水。泵站施工時有防雨措施,邊坡鋪設彩條布,以免邊坡受雨水侵蝕造成塌方或基土破壞。
在回填過程中同時進行支護設施的拆除,每回填1m,用挖機將鋼板樁向上提高一次,同步拆除木擋板。
4、一體化泵站施工方案注意事項
施工時,對定位標準樁、軸線引樁、標準水準點等,填運土時不得撞碰。并應定期復測和檢查這些標準樁點是否正確。
夜間施工時,應合理安排施工順序,設有足夠的照明設施,防止鋪填超厚,嚴禁汽車直接倒土入槽。
基礎或管溝的現澆應達到一定強度,不致因填土而受損壞時,方可回填。
管溝中的管線以及從建筑物伸出的各種管線,均應妥善保護后,再按規定回填土料,不得碰壞。如果漏夯不實會造成管道下方空虛,造成管道折斷而滲漏。
按要求測定土的干土質量密度:回填土每層都測定夯實后的干土質量密度,符合設計要求后才能鋪攤上層土。試驗報告注明土料種類、試驗日期、試驗結論及試驗人員簽字。未達到設計要求部位,有處理方法和復驗結果。
回填過程中隨時檢查是否存在因虛鋪土超過規定厚度或夯實不夠遍數,甚至漏夯,坑(槽)底有有機雜物或落土清理不干凈等問題造成的回填土下沉。并要嚴格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應在夯壓時對干土適當灑水加以潤濕;如回填土太濕同樣夯不密實呈“橡皮土”現象,這時應將“橡皮土”挖出,重新換好土再予夯實。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