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科生物報道:由于血管壁不能承受較高的腔內壓力,從而導致主動脈擴張或內膜撕裂,進而導致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夾層。主動脈夾層/瘤是一類致死率*的心血管急危重癥,如果不及時進行手術干預,死亡率高達80%以上,其兇險程度甚至遠高于公眾所熟知的心肌梗死,患者常以劇烈胸痛為首fa癥狀,是胸痛中心重點關注的高危病種之一。
目前,針對主動脈夾層/瘤尚缺乏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因此,尋找有針對性的防治靶點一直是醫學界關注的重大課題。ALDH2,即我們常說的臉紅基因,是人體內酒精(乙醇)代謝通路和多種內外源性毒性醛類物質代謝的關鍵酶。ALDH2基因Glu504Lys點突變廣泛存在于中、日、韓等東亞人群,突變率高達30%-50%,但在歐美白種人中比較罕見。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急診科胸痛中心徐峰、陳玉國團隊在乙醛脫氫酶2(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對心血管急危重癥的防治方面取得新進展,揭示了其在主動脈夾層/瘤發病中的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以“乙醛脫氫酶2通過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表型轉化抑制主動脈夾層/瘤的發展(Prevention of Aortic Dissection and Aneurysm via an ALDH2-Mediated Switch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henotype)”為題,于2020年5月18日在《歐洲心臟雜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在線發表。
該研究團隊首先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開展了前瞻性的病例-對照研究,發現ALDH2基因Glu504Lys突變與主動脈夾層/瘤發生率呈顯著負相關;進而通過另一項獨立的病例-對照研究,驗證了這一發現。隨后在動物模型上證實了抑制ALDH2活性可以降低小鼠主動脈夾層/瘤發生率及主動脈擴張程度。
進一步通過高通量RNA測序與生物信息學等手段,證實了ALDH2通過調控miR-31-5p參與了主動脈夾層/瘤的發生,具體機制如下:ALDH2突變后,miR-31-5p表達下調,轉錄因子Max表達上調,從而降低主動脈夾層/瘤的發生率。
這項研究揭示了ALDH2在主動脈夾層/瘤發病中的新機制,為主動脈夾層/瘤靶向藥物的開發及提高心血管急危重癥患者的健康獲益提供了重要依據。
原文標題:
Prevention of Aortic Dissection and Aneurysm via an ALDH2-Mediated Switch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heno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