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子科生物報道:缺血性腦卒中(Ischemic Stroke)是一種由腦動脈血栓栓塞和再灌注損傷引起的高致死、高致殘、高復發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目前臨床上缺乏行之有效治療藥物。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是唯yi經美國FDA批準用于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藥物。然而,rtPA存在使用時間窗短,容易造成出血轉化以及引起再灌注神經損傷等問題。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藥學院辛洪亮副教授科研團隊發表研究成果:《序級靶向共遞送溶栓劑與神經保護劑增強缺血性腦卒中治療作用》(Sequentially Site-Specific Delivery of Thrombolytics and Neuroprotectant for Enhanced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這一研究公布在納米藥物研究期刊ACS Nano(影響因子13.903)上,辛洪亮副教授和加州大學顧臻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藥學院碩士研究生徐劍培和王曉琪同學為該論文共同作者。
辛洪亮副教授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顧臻教授合作,開發了一種將溶栓劑和神經保護劑程序化靶向智能共遞送系統,旨在實現血管疏通與神經保護聯合策略治療缺血性腦卒中,降低溶栓劑的副作用。
研究表明,當血管內皮細胞受到損傷或功能存在缺陷時,體內凝血酶(Thrombin)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與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Ibα受體結合,激活血液中的循環血小板,促使血小板聚集、粘附在損傷血管表面而導致血栓形成,從而引發缺血性腦卒中。
受到這一病理過程啟發,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工程化血小板膜仿生的程序化靶向智能共遞送系統,用于溶栓劑和神經保護劑聯合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將具有再灌注損傷神經保護作用的ZL006包封于聚合物納米顆粒中,然后利用血小板膜對其進行包裹。后將rtPA通過穿膜肽(Tat)與Thrombin底物肽段接枝于表面膜上。
該系統在血小板膜介導下,靶向輸送到血栓部位,在血栓高表達的Thrombin酶切下釋放出rtPA,增加rtPA對血栓的靶向性和溶栓作用。原位暴露的Tat穿膜肽介導載有神經保護劑ZL006的內核穿過血腦屏障進入缺血半暗帶組織,實現對神經保護劑的定點特異性遞送,提高神經保護作用。
體內外實驗結果顯示,該體系可以顯著提高溶栓作用和神經保護作用,增強了缺血性腦卒中大鼠模型的治療效果。為溶栓劑與神經保護劑聯合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提供了一種藥物智能共遞送策略。
原文標題:
Sequentially Site-Specific Delivery of Thrombolytics and Neuroprotectant for Enhanced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