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濾池是以土壤自凈原理為依據,在污水灌溉的實踐基礎上,經較原始的間歇砂濾池和接觸濾池而發展起來的人工生物處理技術,已有百余年的發展史。
1893年在英國試行將污水在粗濾料上噴灑進行凈化的試驗,取得良好的效果。1900年以后,這種工藝得到*,命名為生物過濾法,處理構筑物則稱為生物濾池,開始用于污水處理實踐,并迅速地在歐洲一些國家得到應用。
之后隨著塑料工業的發展,許多率塑料填料在接觸氧化工藝中逐漸被開發托克托,zui典型的是由玻璃鋼或塑料制成的波狀板或蜂窩狀硬性填料,其中以蜂窩填料代表性。該種填料由日本的小島貞男zui先研制,并首先在受污染原水處理應用。蜂窩填料具有材料耗費較小、孔隙率大等特點,在水處理行業得到廣泛應用。但在*的污水處理使用過程中,蜂窩填料逐漸暴漏出許多弊端:比表面積較小、生物膜量少;填料表面光滑,不易掛 膜;水和氣在填料內橫向不能流通,造成布氣布水不均;易堵塞等。
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的由尼龍、滌綸、維綸等化纖編結成束,并用中心繩連接成纖維束狀的軟性填料,克服了蜂窩填料的不足。組成填料的纖維絲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積,相對容易掛 膜;軟性填料之間的空隙可以隨水和氣的流動而變化,避免了堵塞現象;物理化學性能穩定,加工運輸方便,造價低。上海石化總廠滌綸廠采用裝有這種軟性填料的接觸氧化工藝處理污水,容積負荷達到3.28kgCODCR/m3,CODcf去除率為80%,BOD去除率為80%~90%。但軟性填料在長時間使用后纖維束易于結塊,不僅降低填料的實際使用面積,而且在結塊區的中心易形成厭氧空間,影響處理效果。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