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代培養是指直接從機體取出細胞、組織和器官后立即進行培養,原代培養是建立細胞系的*步。因此,較為嚴格地說原代培養是指成功傳代之前的培養,此時的細胞保持原有細胞的基本性質,如果是正常細胞,仍然保留二倍體數。但實際上,通常把*代至第十代以內的培養細胞統稱為原代細胞培養,原代培養的細胞叫做細胞株,一般持續1~4周。
細胞在體外培養過程需要每天進行常規檢查和顯微鏡觀察,及時了解細胞生長狀態、數量改變、細胞形態以及細胞有無移動、污染、培養基pH值是否變酸、培養基變黃是否需要更換等.細胞常規檢查觀察的方法有以下4種:
1)肉眼觀察
一般常規檢查用肉眼即可觀察,主要看培養基的顏色和透明度的變換。正常情況下,培養基pH值介于7.2~7.4,呈桃紅色,清亮透明。細胞加入培養瓶中在恒溫箱培養時,隨著細胞生長時間的延長,細胞生長旺盛,細胞代謝產生的酸性物質會使培養基pH值下降,引起顏色變淺變黃。如不及時調節pH值,會影響細胞的生長,甚至造成細胞蛻變死亡。另外,如發現培養基很快變黃,要注意是否有細菌污染或培養皿沒有洗干凈。也可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有無污染。一般更換培養基的時間由營養物的消耗而定,通常每周換液兩次,每次半換量或1/5—1/3量。若細胞生長停滯、死亡,則培養液顏色變紅或紫紅色,培養液pH值上升。總之,培養基顏色一旦出現變化,需要進行換液培養。原代細胞*次換液培養時一定不要把原培養液全部倒掉,因為培養液中帶有體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能提升細胞體外存活率。
2顯微鏡觀察
為保持原代細胞的生長活力,在培養過程中需要每天進行常規檢查和顯微鏡觀察,及時了解細胞生長狀態、數量改變、細胞形態及培養基顏色的改變。生長良好的細胞,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細胞透明度大,折光性強,輪廓不清。相差顯微鏡觀察時可見細胞部分細微結構c。若細胞生長狀態不良,可見細胞輪廓增強,細胞折光性變弱,細胞胞質中出現空泡、脂滴和其他顆粒狀物質,細胞之間空隙增大,細胞形態不規則,甚至失去原有細胞的特點,產生圓縮脫落,有時細胞表面及周圍出現絲絮狀物。若細胞營養不良狀況沒有得到及時糾正,進一步發展可見到部分細胞死亡.崩解漂浮在培養液中。發現這種情況應及時處理,只有生長良好的細胞才能進行傳代培養和實驗研究。
3)細胞的生長狀態觀察
細胞培養時,經初代培養或傳代培養,都有一個長短不同的潛伏期,在培養過程中注意觀察細胞增殖生長的狀態極為重要。各種細胞增殖的時間不盡相同,傳代細胞系、胚體組織和幼體細胞潛伏期短,一般在接種培養第2天即可見細胞生長增殖,3~4 d便可連接成片。成體組織、老年組織和癌組織潛伏期更長,可達1周左右。原代細胞培養中zui先可見組織塊邊緣“長出”細胞,這種細胞是從原代組織塊中游走出來的,并不是細胞增殖產生的。這種早期游離出的細胞多數是成纖維細胞,易生長,適應性強,呈放射狀或旋渦狀分布,很快生長并互相連接成網狀。傳代細胞在傳代后,一般經過懸浮、貼壁伸展很快進入潛伏期、對數生長期、細胞大量繁殖、逐漸相連成片而長滿瓶底。通常情況下,發現細胞覆蓋瓶底的80%就應及時傳代,否則會影響細胞生長甚至導致細胞脫落。當發現懸浮細胞生長顯著、密度增大、分布稠密、培養基變黃也應及時傳代。
4)微生物污染的觀察
細胞接種、傳代、換液加藥后應經常觀察,密切注意是否有微生物污染發生。一旦發現培養基渾濁、液體內漂浮著菌絲或細菌,或生長明顯變緩,胞質內顆粒增多,有中毒表現等應懷疑是否有微生物污染,進一步觀察檢查并及時處理。
(1)組織塊培養法
將組織塊剪成小塊.去除不健康和壞死的部分,并用吸管吹打均勻,然后放到含有少量培養基的培養器瓶中(培養器皿根據不同細胞的生長需要做適當處理,如在表面涂膠原薄層,以利于上皮細胞等的生長),豎立放置培養瓶讓組織塊可以貼附到培養瓶的底部,然后放平培養瓶,細胞將沿瓶壁遷移增殖,使組織塊脫離培養基lO~15 min,然后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收集貼壁的細胞,移到另一個細胞培養瓶中培養。該方法適合獲得組織比較少的情況時的培養:大多數細胞,在3 d以前就可以看到細胞的遷移,對于遷移快的細胞,會在組織塊周圍形戚“生長暈”;遷移性不強的細胞,如神經細胞,可能在3 d只有很少細胞會遷移。
(2)消化培養法
將動物*成小塊,放到無菌容器中,加入足夠體積的蛋白酶消化液(可以覆蓋整個容器底部,液面高過組織塊),置于37℃環境中,每隔半個小時晃動一次容器,直至組織塊消化*,或者將含有組織塊的消化液放到4℃冰箱中消化過夜。
(3)器官培養法
將整個器官或者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不進行組織分離而直接在體外的特定環境條件下培養,并能存活,其特性仍保持原有器官細胞的組織結構和。器官培養的目的和技術與單層細胞培養不同,它是保持相同類型或不同類型的細胞的原有的結構關系以及由此產生相互作用,并觀察研究不同培養條件對器官組織的影響。器官培養分析主要依靠組織學的技術,不宜進行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