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研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動態>>依靠科技手段保障食品安全
依靠科技手段保障食品安全
近年來,隨著“問題奶粉”、“地溝油”、“瘦肉精”、“染色饅頭”等事件曝光,食品安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已成為影響我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重要民生問題。
當前我國食品安全
科技支撐面臨的挑戰
縱觀當前影響食品安全水平的因素,除了產業發展水平等深層次矛盾的制約,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管理理念、質量標準、檢驗檢測裝備以及監管隊伍能力等方面,都還存在薄弱環節。
食品風險監測和評估意識不強。現代政府監管制度的經濟合法性是收益大于成本,要實現食品安全監管效率zui大化,必須以危險性分析為基礎,明確管理重點,把管理資源配置在高風險環節。風險監測的目的就是掌握食品安全的全面狀況,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監管,并將監管與風險評估的結果作為食品安全標準、確定檢查對象和頻次的科學依據。例如歐美日等國對食品發酵用菌種的管理、審批非常嚴格,對菌種的使用歷史、分類鑒定、耐藥性、遺傳穩定性、有效性都有明確的要求和數據庫;此外,發達國家對新技術、新工藝、新資源加工食品的安全性評價也高度重視。然而,當前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制度剛剛建立,還遠待完善,例如沙門氏菌等重要致病菌的系統監測與評價資料缺乏,針對污染物的關鍵檢測技術與設備落后,對化學性和生物性危害的危險性評估技術未廣泛采用,農藥、保健食品原料等新產品安全性評估缺乏。
食品安全標準不完善。食品安全標準是為了確保食品安全,對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中影響食品安全的各種因素及各關鍵環節所規定的統一技術要求。然而,我國食品安全領域有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食品衛生標準、產品質量標準和有關食品行業標準中強制執行的部分,但至今仍沒有統一、完整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有的食品標準間還存在交叉、重復、缺失、標齡長等問題。這既讓守法企業茫然無措,又使一些不法企業鉆了空子。例如我國現有農藥殘留*僅800多項,而食品法典委員會有3300多項,歐盟有14.5萬項,日本有5萬多項。又如在2007年“多寶魚”事件中,上海市食品監管部門根據地方標準對多寶魚樣本進行了殘留藥物檢測,結果共有7種超標藥物,而海洋漁業部門參照*標準進行檢測,結果卻全部合格。
食品檢驗檢測水平不高。食品檢驗檢測是對食品實施安全監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對食品原料加工過程進行質量安全控制的重要措施。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食品檢驗機構設置分散,具體有質監部門批準設立的產品質量檢驗機構、衛生部門考核合格的疾控系統衛生檢驗機構、食藥部門考核合格的藥品檢驗機構、*門考核合格的農產品檢驗機構以及*、*、*、標準委等部門考核合格的檢驗機構。分散化的機構設置無法集中力量,監管技術支撐部門的檢驗檢測水平不高。如圣元奶粉“激素門”風波中,全國只有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一家機構有資質檢測雌激素和孕激素含量。現實中,一線執法人員大多通過查看產品包裝,核對質量保質期,查驗進貨發 票等方法進行監管,這種“一看、二模、三聞”的土辦法根本無法判斷食品是添加劑濫用、重金屬超標還是細菌含量過多。此外,我國 40%的中小食品生產企業不具備相應的檢測技術;60%的農業專業合作組織也不具備農產品農藥殘留的檢測技術手段。
食品監管執法隊伍能力不足。監管執法專業化是現代監管機構的重要特征,如美國食品藥物監管局(FDA)雇傭了數以千計的醫學、化學和營養工程學博士作為支撐,還擁有數以萬計的執法人員巡視于田間工廠。相比較而言,我國食品監管部門的隊伍能力尚顯不足。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和食品工業主要是圍繞如何增產,也就是“吃得飽”進行的,因此我們在農業增產方面的技術世界*。但是,在食品質量方面的技術卻比較落后,當前基層食品安全監管隊伍人員少、裝備差、水平低,執法辦案和監管基礎能力建設經費投入不足,這一現象在中西部地區表現得尤為嚴重,不利于監管政策的有效執行。“瘦肉精”問題長期未能**就與檢測成本過高有關,以鹽酸克倫特羅檢測為例,一次快速檢測一頭生豬尿樣需 15—20元,儀器確證檢測一份樣品需500—1000元,基層要開展從養殖到收購、販運和屠宰各環節檢測,而檢測費用不得向生產經營者收取,現有經費投入明顯不足。
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支撐水平的對策
確保食品安全是創新社會管理、維護和諧穩定的重要內容。胡錦濤*在2011年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上強調:要健全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制,完善食品藥品安全標準,建立食品藥品質量追溯制度,健全食品藥品安全應急體系。由此可見,科技支撐在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中扮演關鍵角色。
樹立食品安全風險治理理念。食品安全是容易引發社會矛盾的領域,應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機制,注重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的發生。一要抓風險排查。全面做好食品安全風險源普查工作,經常性、滾動性地開展風險排查,并及時將結果向社會公布。既要“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又要“瞻前顧后、左顧右盼”。二要抓風險監測。動態掌握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存在的有害因素,尤其關注食品添加劑、乳制品和肉類的風險,及時發現問題苗頭并果斷采取措施。三要抓風險評估。對食品及其相關產品的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危害進行識別和描述。根據風險等級對食品安全進行分層次管理,使監管資源與風險等級相匹配,將有限的監管資源集中到風險高發的環節和領域。四要抓風險溝通。加強與公眾風險溝通并合理引導輿論監督。通過風險溝通策略的改進和風險教育的開展,促使人們更為理性地認知食品安全風險和看待食品安全事件,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完善食品安全標準。當前,世界各國高度重視食品安全標準,社會食品安全標準的發展方向是標準管理統一化、標準基礎科學化、標準形式法典化、標準機構獨立化。具體到我國,要以安全性評估結果為依據制定安全標準,切實從傳統監管模式向科學監管轉變。農業標準化是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治本之策,應繼續完善農產品標準體系,繼續創建*農業標準化整體推進示范縣(場),繼續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此外,應完善企業食品標準管理制度,使企業對自身標準內容負責并承擔一切法律責任。zui后是開展跟蹤評價,對食品安全國家和地方標準的執行情況分別進行跟蹤評價,適時組織修訂。
提高食品企業質量管理水平。食品安全不是監管出來的,而是生產出來的。我國食品安全狀況的根本好轉依賴于千萬家食品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為確保安全標準的實施,必須加強對食品安全生產和加工過程的監測。我們要強化食品企業的主體責任意識,鼓勵大型企業采用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管理(HACCP)體系進行全面的食品安全管理。根據HACCP體系,對食品供應的原輔材料的生產、食品加工、流通等每一個環節中的物理性、化學性和生物性危害進行分析、控制以及控制效果驗證,全面強化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細化操作規程、生產記錄等文件管理規定;引入質量風險管理的概念,實現從結果監管到過程管理的轉變。
整合并優化食品檢驗檢測資源。食品安全的薄弱環節在基層。因此,有必要在提升國家、省兩級檢驗檢測水平的基礎上,通過“十二五”專項規劃明確市、縣食品安全技術裝備配備標準,各級政府據此安排投資和預算,切實加強各級政府尤其是縣鄉基層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
強化食品安全監管隊伍建設。努力打造食品安全監管的行政、執法、技術“三支隊伍”。在原有農業、質監、工商、衛生等執法隊伍的基礎上,*應鼓勵地方探索建立食品安全綜合執法隊伍,如深圳整合了原來分屬質監、工商、衛生的食品安全許可和監管職能,新組建*;湖南省長沙市*局成立食品安全執法大隊,實現各環節無縫執法。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