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北京軍事醫學*、*深圳*技術研究院及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的研究人員歷時3年攜手刻苦攻關,在骨質疏松癥預防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1月30日的《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志上。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的張戈教授,北京軍事醫學*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張令強和*深圳*技術研究院轉化醫學中心的秦嶺教授為這篇文章中的共同通訊作者。
上海逸峰生物公司專業供應Elisa試劑盒,*,可免費提供代測服務,詳情請點擊
*,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老年人口數量居于*。2010年,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67億,依據標準,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按現在的發展趨勢,2020年中國50歲以上人口將會高達4.69億。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年齡相關性疾病,人口老齡化程度越高,患病人數越多。2008年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有6944萬人患有骨質疏松癥,此外,還有約2.1億人骨量偏低。龐大的患者隊伍和風險人群不僅給個人、家庭、政府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也由此產生了相應的社會問題。
成年人在骨發育成熟以后,通過骨吸收與骨形成兩個相互關聯的過程來維持骨的新陳代謝。隨著人體衰老,骨形成能力下降,不能夠彌補被吸收的骨,造成骨丟失,出現骨質疏松以及骨折并發癥。現有的*藥物主要是通過抑制骨吸收來延緩骨丟失,但已經流失的骨量卻無法補回。目前**的通過促進新骨生成來恢復骨量的治療藥物,在長期使用后可能會導致骨吸收增加的風險。因而科學家們近年來致力于開發能夠刺激新骨生成而又不刺激骨吸收的新藥,以達到治療甚至逆轉骨質疏松癥進程。
在這篇文章中,中港兩地的研究人員展開合作,成功研制出一種能夠特異性攜帶任何具有成骨潛能的小核酸到達骨形成部位的靶向遞送系統,經過動物實驗證實,這種遞送系統能夠而安全地促進攜帶的成骨小核酸逆轉骨質疏松,為*的應用基礎研究與核酸藥物研發提供了堅實基礎。
此前,軍事醫學*研究人員通過基因敲除技術發現了一種全新的骨形成負調控基因CKIP-1,在小鼠體內去除該基因,可有效促進骨形成,研究成果發表于2008年的《Nature cell biology》雜志上。
為了進一步轉化這個科學發現,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特殊的核酸遞送系統,將核酸分子的輸送到成骨細胞。他們應用成骨細胞主動向骨形成部位募集的特性以及骨形成部位*的晶體特性(低結晶化),篩選獲得了一種能夠與低結晶礦鹽特異性結合的多肽序列,將之作為遞送系統的靶頭來實現小核酸向成骨細胞的靶向遞送。此前,世界上還沒有一種能夠特異性靶向成骨細胞的核酸遞送系統。
研究人員利用該系統攜帶能夠抑制CKIP-1基因的小核酸(siRNA)輸送到了骨質疏松大鼠體內。研究人員表示“CKIP-1干擾核酸”就好像“導彈”,它對骨形成抑制基因CKIP-1具有特異而有效的殺傷效果,能夠治療骨質疏松;“靶向遞送系統〔(DSS)6多肽和脂質體融合系統〕”就像“制導系統”,它可以實現對骨組織的“打擊”,而不會影響其它組織器官。實驗結果表明大鼠骨量明顯上升、骨形成速度加快、骨微結構得到明顯改善。
這項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種基于促進骨形成的全新的*途徑,向解決*中已流失的骨量無法補回的醫學難題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來源:生物通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