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卡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動態>>傅伯杰院士:我國生態系統管理戰略亟待轉變
近10年來,我國對生態保護的投入在加大,生態建設方面已經投入1.2萬億元,投入規模*。然而我國的生態系統管理嚴重滯后,生態系統服務能力仍在退化。
日前,中科院院士、*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杰在第15屆中國*年會作特邀報告時提出,針對我國可增加森林和草地面積有限的情況,我國生態系統管理的目標必須盡快實現從“以增加面積為主”轉向“以提高單位面積生態系統服務能力為主”的戰略轉變。
據統計,我國自然保護區已經達到國土面積的15.5%,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森林覆蓋率已經由15.6%提升到超過20%,草地和濕地加速退化的趨勢已得到一定遏制。
盡管如此,我國的生態系統服務仍然在退化。所謂生態系統服務,是指人類從生態系統中所獲得的各種益處,包括生態系統給人們提供的各種食物、纖維和產品,同時也給人們提供了調節服務,包括清潔的水、空氣和文化服務。
“我國森林的蓄積量和木材的生產能力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草地生態系統目前還處于退化階段,單位面積的產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0%,濕地仍然面臨萎縮的危險,功能也在退化。”傅伯杰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隨著國家未來發展的經濟社會需求和有限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我國生態系統管理也將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傅伯杰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生態系統管理嚴重滯后導致了雖然投入一直在增加,但生態系統服務仍在退化。
我國重視生態系統產品的提供功能,卻忽略了生態系統的環境和生態調節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
“我們是重建設、輕管理,管理分屬為不同的管理部門,對生態系統管理的科技支撐還不夠。”傅伯杰表示,“我國近一半未利用的土地根本不可能改造成森林或草地,例如我國西北地區大面積分布的自然沙漠和戈壁等,因此只有11%未利用的土地尚有轉變成森林、草地或濕地的可能。”
制定新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或是解決問題的可行之道。傅伯杰建議新規劃要從全局的角度、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土空間優化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各類生態系統和建設用地、耕地和城鎮化的發展,要“進行‘全國一盤棋’的國土空間優化和生態系統建設”。
“要提高生態系統管理的科技支撐能力,建立國家層面的生態系統監測研究網絡。”傅伯杰表示。
據了解,*在1988年開始建立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目前涵蓋了42個生態站,*也在支持建立生態系統的監測和研究網絡。“但是目前投入的力度,生態系統的類型和涵蓋面還遠遠不夠。”傅伯杰說。
開展國家生態系統狀況與變化的周期性調查與評估也是傅伯杰重點呼吁的建議之一。據了解,英國、美國基本上都是5年進行一次全國生態調查和周期性評價,而我國這方面的資料非常缺乏。“應該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開展這方面的工作,以便我們掌握生態系統的變化狀態。”
加強生態系統的管理需要提升全社會對生態系統服務理念的認識。“生態系統服務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生態文明的基礎。”傅伯杰說,“要將生態系統服務與管理的理念引入到學校的教材,并通過各級黨校等渠道,向各級領導干部提供培訓。”
來源:中國科學報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