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設備 污泥處理設備 水處理過濾器 軟化水設備/除鹽設備 純凈水設備 消毒設備|加藥設備 供水/儲水/集水/排水/輔助 水處理膜 過濾器濾芯 水處理濾料 水處理劑 水處理填料 其它水處理設備
上海力達儀器設備有限公司
暫無信息 |
閱讀:273發布時間:2011-4-18
摘要: 介紹了我國城市水污染控制的現狀和管理體制以及“九五”計劃和建設部規劃中所要求的目標,并提出了相應的管理體制和技術經濟政策。
關鍵詞: 城市水環境 水污染控制 技術經濟政策
0 前言
我國自從1978年確定從計劃經濟逐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明顯提高。在這個時期,作為一定地域的政治、經濟、文教、科技、交通和資訊中心的城市,也有較快的發展。按《城市規劃法》規定:“城市是指國家按行政建制設立的直轄市、市和鎮”。1997年全國有建制市668個(其中直轄市4個)、建制鎮18316個。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為中心,中等城市為骨干,小城市為紐帶的城市規模結構(1:2.51:4.74)。城市(建制市,下同)面積83.6萬km2,其中建成區面積2.08萬km2,城鎮總人口8.8億,其中非農業人口2.84億,人口密度440人/km2,城市化水平(城鎮非農業人口數占全國總人口數的比重)為23.54%,城市建成區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0.2%,工業產值卻占全國的75.45%,表明城市集中了大量財富,并能產生整體益。預計城市化水平到本世紀末達到35%,2010年為45%,如何解決好城市對水的需求和水污染控制問題就成為影響全局發展的重大課題,也必然會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和全國國民經濟建設的進程。
城市作為一個有機體,需要由主體設施、社會設施和基礎設施組成。而基礎設施是城市的內部設施,是既為物質生產,又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條件的公共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它包括能源、水資源及給水、排水、交通、郵電、環境和防災等8個系統。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生態資源及其保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水資源、給水排水和能源等設施的發展水平。
現代化城市供水、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是保障城市經濟活動、居民生活和健康的重要基礎設施。由于城市在較小的空間內集中了大量人口和產業,因此城市對水的需求更顯得重要。因水資源短缺、供水設施能力不足和水環境污染對城市經濟發展和功能發揮的制約,所造成的損失極為可觀。我國城市對水的需求和水污染治理問題在60年代先從北方和沿海少數城市開始,70年代迸一步發展,80年代日趨尖銳和普遍,現已面臨嚴峻形勢,亟需盡快解決。
城市居民在生產和生活活動過程中,產生與用水量相應的污廢水,都需及時、可靠、有組織地收集、輸送和處理,再利用或排放。因此,城市排水設施是維持城市正常活力,保護水資源和生態平衡*的設施。
城市在選址和發展過程中,必須有足夠量和可靠的水資源,并需具有排水去路的受納水體。
1 管理體制
我國城市水環境污染控制體制是依據*領導下部門分工和《水法》、《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的規定,采取分級和分部門管理體制。即*,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縣鎮三級政府分設行政主管部門;城市的獨立工礦企業單位的水污染處理設施由各自行政部門管理,但業務、技術上受同級城市環保、建設部門的指導。
建設部是負責建設行政管理的*組成部門。下設城市建設司,其主要職責是:“研究擬定城市建設和市政公用事業的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改革措施、規章;指導城市供水節水、燃氣、熱力、市政設施、公共交通、客運、園林、市容和環衛工作;指導城市規劃區內生物多樣性工作;指導城市規劃區內地下水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會同國家發展計劃管理部門審批重大城市市政工程和公用工程等建設項目;有關供水的水資源調配、水污染防護和治理、飲水衛生與健康,則分別由*、國家環保總局和衛生部協同管理。
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為*或*;城市和縣鎮為城市*或公用局、市政工程局,負責城鎮供水、排水建設及管理工作。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下設自來水公司、排水管理處或排水公司,分別負責城市供水、排水行業的經營管理。市、縣和填人民政府一般下設水資源管理辦公室、節約用水辦公室等機構,負責分管的業務工作。
2 城市水污染控制
2.1 現狀
1978年~1997年我國城市供水每年平均遞增綜合供水能力753萬m3/d,1997年全國城市綜合供水能力為2.06億m3月,全國實際供水量477億m3,其中生產用水量占54.01%,生活(含公共建筑和家庭)用水量占36.86%,其它(含漏失率)占9.13%。相應城市污水排放量351億m3,污水處理率25.84%,排水管道長度U.98萬km,排水管道密度5.76km/km2;其中市政排水管道長度8.51萬km,污水收集率60.23%,污水集中處理廠160座,日處理能力1050萬m3(其中生化處理廠42座,日處理能力689萬m3),以穩定塘、土地處理和適當處理后經江海深水排放為主的污水處置能力400萬m3/d,全年污水處理/處置量2g億m3,污水集中處理率13.65%。當年用于市政排水設施投資90.1億元(其中基建占了9.36%,更新改造占20.64%),占全國城市建設投資的7.89%。
據國家*統計:全國工業企業(縣級以上單位)用于治理廢水的資金"八五"期間為156.3億元,“九五”期間的前兩年(1996年~1997年)為120.2億元;截止1997年底,共建有治理設施43011套,正常運行的39501套,全年運行費約為83.3億元;工業廢水處理率為84.7%,處理排放達標率為66.9%,經處理后回用量約171億m3;廢水排放達標率:“八五”期間從50.1%提高到5.4%,1997年為61.8%。
我國政府重視城市節約用水工作。在70年代明確提出“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近期以節流為主的方針”。由于國家在宏觀政策上加強法制建設,強化管理,通過調整水價、征收污水處理費、宣傳教育提高群眾節水意識等措施,企業和事業單位增加了節水技術改造資金的投入,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國家組織研制新型冷卻設備,并開發了水質穩定劑等。使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從1983年不到20%,提高到1997年的63,24%,15年來全國已累計節約用水量250億m3,相應減少了污廢水量和處理量。
2.2 對策
2.2.1 管理體制
(1)*門負責審查:新建、擴建、改建直接或者間接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和其他設施,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必須對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水污染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做出評價,規定防治的措施,經環境保護和建設主管部門審查批準方可進行設計和施工。其防治水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企事業單位應接規定申報有關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關技術資料;并保持正常使用,達標排放。
(2)城市建設部門責任:<1>編制保護城市水源和防治城市水污染的建設規劃,建設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網,有計劃地建設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加強城市水環境的綜合整治。<2>審批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經營管理部門(排水公司),按照國家規定編制的向排活著提供污水處理的收費標準。<3>監督征收的污水處理收費必須用于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不得挪作他用。<4>協助*門依法規定生活飲用水源保護區,并對排污單位和個人進行排污監督,以防止污染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
(3)*門負責:按照國家資源與環境保護約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參與組織水功能區的劃分和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水域排污的控制,監測江河湖庫的水質,審定水域納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總量的意見。
2.2.2 技術政策
(1)城市公共排水設施的發展應當適應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2)城市排水應統一規劃,協調發展,分匯水區、按系統分期配套建設。城市排水設施應貫徹排漬、減污、分流、凈化、再用的方針,按城市水域功能區的要求和水環境容量,確定控制水質和區域水污染防治的規劃、建設和管理。
(3)加強城市市政排水管網的改造、調整和建設,做到雨水、污水分流;為城市污水集中處理創造條件。城市新區的排水管網要按清污分流體制與新區同步建設;舊區改造時,應將改善生活環境列為重點,規劃和建設好排水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
(4)市區內產業污廢水要從城市水污染防治的總體效益出發,打破行業和隸屬關系的制約,要根據污染源的分布、污染物的種類,以及區域水環境的特點,解決好以污染源源頭治理、輔以局部預處理為主的點源處理與污染集中控制的結合。
遠離城市市政排水管網的獨立工礦區或幾個企業距離較近、污染物性質相近的產業污廢水,在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條件下,也可集中處理,或與生活污水一并處理、處置或利用,達標就近排放或再用。
(5)在產業污廢水清污分流,市政管網雨污分流,接納污水濃度提高的基礎上,發展、節能、部分能源自給、缺水地區開辟第二水源、投資省、占地少、運營成本低的污水處理工藝和裝備;提高水質、水量、液位、泥位監測和自動控制水平;防止惡臭、噪聲,擴大綠化面積,以改善勞動環境和勞動條件,減少定員。
(6)鼓勵城市排水的科學研究;有計劃地引進和推廣*技術,以實現、節能和再用,不斷提高城市排水的現代化水平。
以科技為先導,注重科研成果向產品轉化,形成獨立自主的開發體系,這無疑是裝備產業的技術進步之路。我國現有市政設計研究院439個,職工2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近3000人,每年承擔工程項目(含水、路、橋、燃氣、熱力和環衛等)投資100億元。有40余所高等院校開設相關專業系,都具有雄厚的工藝研究和工程化的優勢,鼓勵設計、科研和院校與設備生產企業組成多種形式的聯合體,使工藝研究和設備開發密切配合,以整體優勢爭取較大的*。當前水污染控制科技高速發展,分工合作已成為主導發展趨勢,我國城市污水處理裝備產業更應注重技術引進和合作。
(7)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其*單位負責對排入市政排水設施的水質、水量進行監督和監測管理,建立與健全監測,為集中污水廠正常運行,達標排放創造條件。
2.2.3 經濟政策
(1)城市排水設施的建設和運營管理采取國家補助、地方籌措(含國內外金融組織或政府貸款)、企業合理負擔的原則,多渠道解決建設資金來源;貫徹執行排水許可、增容許可和排污收費制度,專款,以扭轉因排水設施建設滯后,無償使用帶來的水污染嚴重趨勢。
(2)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營機制,排水設施實行企業化管理;政府投資將以股份形式控股對經營者予以規范化管理;污水處理廠實行企業化經營,按成本核定收費標準,經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后執行,專款。
(3)城市排水設施建設項目的設計、施工必須以公開招標的方式進行,形成公平合理的競爭市場,擇優選取競標者,確定合理價格,提高工程設計、施工質量,保證工期。積極引進適合國情的*管理模式,允許采用BOT等方式,開放部分市場,促進水污染控制技術創新,設備開發和以裝備成套供貨為主體的工程承包。
3 目標
根據中國國民經濟發展“九五”計劃和建設部規劃要求:
到2000年,在進一步完善市區排水管網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城市水污染控制設施,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25%,其中百萬人口以上城市和重點旅游城市不低于40%;到2010年,要實現強化城市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采用*的技術和工藝流程,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不低于40%。
在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影響下,我國政府決定加大投資用于加快環境治理和基礎設施建設,以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帶動經濟持續發展、穩定幣值。1998年年中我國政府決定在兩年內撥款1000億元人民幣,各級政府向國內外金融機構貸款和自籌資金,其比例按UZ:乙即zui終形成6000億元建設資金。其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占28%,城市為改善水體質量建設排水和污水處理工程176項,工程建設規模為1900萬m3/d,總投資587億元。
1998年我國政府已批準補助500億元中的*批31億元用于城市環境保護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項目,其中城市排水、污水處理工程60項,10.3億元,占1/3。
國家*在近年來組織實施的(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期已落實1588個工程項目(含大氣、污廢水和固體廢棄物的污染控制),至1997年底已開工建設或已竣工投用704個工程項目巳落實資金744.5億元。
相信在協調政策、強化管理、增加技術和資金投入后,能較好地解決“如何在保持經濟較高速增長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城市水污染控制以及,市水環境將會逐步改善。(end)
文章鏈接:中國化工儀器網 /Tech_news/Detail/32532.html
環保在線 設計制作,未經允許翻錄必究 .? ? ?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請輸入你感興趣的產品
請簡單描述您的需求
請選擇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