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5日電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今日表示,霧霾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出現的頻次和程度zui為嚴重。“監測表明,這些地區每年出現霾的天數在100天以上,個別城市甚至超過200天。”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發布會,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一開講即講霧霾。他說,這是記者們普遍要問的問題,也是大家都關心的。
“在這里先利用一點時間集中回答一個現在公眾普遍關心的,也是這次‘兩會’代表委員普遍關注的,也是記者朋友們普遍要提的一個問題,就是由霧霾引起的大氣污染問題。”吳曉青指出。
今年以來,中國中東部地區反復出現霧霾,大氣污染十分嚴重,給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群眾健康帶來較大影響。
“深層次原因是什么?”吳曉青表示,這些問題的產生表面上看是不利氣候條件這一外部因素的影響,“但深層次原因則是中國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所積累環境問題的顯現,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產能過剩、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耗過大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持續強化,城市機動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污染排放量的大幅增加,建筑工地遍地開花,污染控制力度不夠,主要的大氣污染排放總量遠遠超過了環境容量等多種原因,造成一些大中城市的霧霾不斷發生。
“不但冬天有,夏天也時有發生,尤其是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出現的頻次和程度zui為嚴重。”吳曉青分析,在這三個區域,雖然國土面積僅占中國國土面積的8%左右,卻消耗全國42%的煤炭、52%的汽柴油,生產55%的鋼鐵、40%的水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的排放量均占全國的30%,單位平方公里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其他地區的5倍以上。
吳曉青提出,這些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既加劇了PM2.5的排放,更加重了霾的形成。“監測表明,這些地區每年出現霾的天數在100天以上,個別城市甚至超過200天。”吳曉青稱。
吳曉青強調,由此可見,我們已經為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如果我們不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不盡快調整產業結構,不盡快改變我們落后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要想減少霧霾、改善空氣質量將非常困難。所以,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需要我們做的是盡快采取行動,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有所作為。
環保部回應霧霾:將對重污染地區出重拳用猛藥
中新社北京3月15日電 (記者 陳婷婷 李志全)中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15日在此間表示,必須針對重污染地區出重拳、用猛藥,打組合拳,加強治理。
當天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環保部有關負責人就“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今年以來,中國中東部地區反復出現霧霾,大氣污染十分嚴重,PM2.5成為坊間討論的熱門詞匯。許是料到媒體會就此大熱話題發問,當天的記者會一開始,不等記者提問,吳曉青就主動說明有關大氣污染防治的問題。
他首先承認,連續發生嚴重污染表面上看有不利氣候條件這一外部因素的影響,但深層次的原因則是中國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所積累環境問題的顯現。
“我們已經為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吳曉青稱,能源消耗過大,布局不合理,城市機動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建筑工地遍地開花,污染控制力度不夠,主要的大氣污染排放總量遠遠超過了環境容量等多種原因造成一些大中城市的霧霾不斷發生,尤其是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出現的頻次和程度zui為嚴重。
在分析霧霾成因后,吳曉青表態,要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有所作為”、“不遺余力”。
吳曉青稱,到今年年底,中國將有190個城市近950個監測點位組成的國家空氣監測網投入運行,并且實時發布監測數據。他認為,這項措施可以為地方各級政府下決心治理大氣污染提供有效的監督手段。
他提到的第二項措施是將督促國控重點企業污染物排放監測信息向全社會公開。在污染嚴重地區實施大氣污染物的特別排放限值。吳曉青稱,“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污染治理*zui嚴厲的一項措施。”
此外,吳曉青表示,環保部還將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進一步深化機動車污染治理、加強區域污染聯防聯控。進一步強化污染減排目標的考核和監督檢查。
他指出,第三項治理措施是強化依法治理。
吳曉青稱,近期將出臺細顆粒物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并積極吸取國外成功治理經驗來推動中國大氣污染治理。
在吳曉青做完“開場白”后,記者并沒有滿足,仍然追問霧霾治理的問題。
這位環保部副部長表示,自己作為一個北京市民,同時作為一個環境保護工作者,看到這樣的污染天氣也“心急如焚”,他再次表態,“力爭在較短時間內緩解大氣污染嚴重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