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污水處理設備隨著城市污染向鄉村轉移,顯得越來越重要,當今提及村鎮環境時,不禁會想到污水橫流、垃圾隨意傾倒的景象;由于先前給予的重視程度不夠,加之宣傳教育力度不夠,村鎮成為環境污染的“重災之地”。在農村環境綜合及連片整治提出后,村鎮環境改善逐步走上正軌,現今建設美麗鄉村的提出,進一步捧熱村鎮市場。
環保部將繼續強化督導考核,落實重點任務和地方主體責任,督促工業集聚區2017年底前完成集中污水處理設備建設、自動在線監控裝置安裝等任務。開展水污染防治項目績效評估,評估結果與*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分配等掛鉤。顯然,在各地鐵腕治污及頂層設計的雙重助推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力度將愈發強勁。業界普遍預測,未來5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中控源截污涉及的設施建設投資約1700億元。
對此,應以“生活污水全接納、全處理”為目標,從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管道覆蓋和排水戶接納管理等方面開展接納現狀普查,切實摸清底數。進一步推進污水收集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在逐步擴大主管網覆蓋范圍的同時,要全力推進支管鋪設,并確保污水準確納入支管,提高污水收集率,增強控源截污能力。
農村污水處理設備使用“傻瓜式”無人值守的技術設備,盡量減少人員維護。如果一定要有專業人員值守,則要通過物聯網等技術提高人員調配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污水處理設施能耗問題也逐漸受到關注。由于
農村污水處理設備規模小,單位噸水處理電耗往往較高。目前典型農村污水生物處理工藝,單位電耗數倍于城市污水處理。
針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法律和條款幾乎是空白,立法太過原則性、執法機制不健全;依靠補貼、“以獎促治”政策支持,主要用于設施建設,后期運行費用沒有來源;沒有明確的農村生活污染控制技術路線和管理模式等,導致補貼出來的工程“曬太陽”。污水處理工藝技術的前瞻性研究,也成為委員們討論的一大熱點。一項技術到底能用幾年?有沒有更好的技術替代?
在省政協委員、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葉碎高看來,農村生活污水可以利用無動力一體化設施結合生態濕地,實現低成本、可持續的生態化處理。“生態濕地在污水深度處理,或污水再生中的應用就值得繼續深化研究,并在農村生活污水尾水處理中積極推廣。”葉碎高指出,生態濕地不僅具有凈化污水的功能,還可以結合茭白、蓮藕、慈菇等水生經濟作物生產。目前已建好的
農村污水處理設備中,有些并未配備生態濕地,其功能還沒有充分發揮,應及時補上這一“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