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東莞市唐朝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動態>>我國土壤污染治理之困
土地污染治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但是,同時也面臨很多現實的問題。城鄉污染土地修復開展水平的巨大差距,是經濟規律之下的一種市場行為,而這種市場行為的背后,則是我國土地污染追責的困境。污染土地修復,在中國有著巨大的需求。很多科研機構、企業爭相進入,然而,這仍以城市為主要舞臺,對農村受污染的土地修復卻少有人問津。
據東莞環保相關人士介紹,每修復一畝污染嚴重的耕地,大約需要人民幣50多萬元。修復時間一般需要10年甚至20年。按照這樣的修復成本計算,我國農田修復規模將高達50萬億元,如此大的資金需求,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 關于農村土地修復融資機制,雖然有些企業已在有些地方進行了探索和嘗試,但遺憾的是,國家層面目前尚無成熟的模式可以推廣。其實,城鄉污染土地修復開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并非人為故意。我國污染場地修復工作起步很晚,2004年之后才在京、滬、渝等大城市開展,其中大部分修復項目都未進行污染追責。于是,追責索賠就顯得“既麻煩又無必要”,被一再擱置。而在遠離土地財政的農村,巨大的資金缺口無從彌補,追責變得既必要又緊迫。
近年來,不少“兩高”企業向農村轉移,成了污染土壤的大戶,加上城市河道流出的污水,農村過量施用的化肥、,過量養殖引發的面源污染,以及礦山開采造成的污染,致使農村土地污染情況異常嚴重。相比城市,農村許多企業的排污行為更加缺乏執法者的監督和管理,以致肆意排污,嚴重污染周邊土壤和水體,讓土壤修復變得十分緊迫。土壤修復可分為將土壤挖掘或抽取出來,經運輸后再進行治理的“異位修復”和不移動土壤而直接在原位置進行修復處理的“原位修復”。二者相比,“原位修復”成本較低、可修復深度更大、對土壤的破壞小,適用于更大面積土地的修復,更適合于農村。
目前,農村土壤修復的“主力軍”是一些植物。中科院地理所環境修復中心自2005年起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縣建立了以蜈蚣草為主的植物——物化固定聯合修復技術示范工程,修復當地被污染以至于無法耕種的農田。運用工程手段對淺層土壤進行修復,結合暴露途徑阻隔、改變土地用途等方法,也可以在成本較低的情況下降低土地的環境風險水平。然而,在土壤、大氣、水體三種環境介質中,修復土壤的費用zui高,而且效果zui慢、zui差,一旦被污染,修復將是一個無休無盡的工程。
搜索關鍵詞:東莞廢氣治理 東莞廢水治理 東莞噪音治理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