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北京時代新天測控技術有限公司>>公司動態>>建筑節能:警惕技術依賴誤區
不要空調暖氣的科技住宅”、“取得美國LEED綠色金級認證”、“獲國家綠色建筑設計三星評定”……近年來,房產商打“綠色牌”的宣傳標語越來越多。是不是節能技術用得越多,建筑就越節能?我們的居住方式要不要也“與接軌”?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江億教授,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司長陳宜明等專家在論壇上就此澄清了一些誤區。
綠色建筑并非節能技術的堆砌
“外墻外保溫、外遮陽卷簾、同層后排水、健康新風等八大技術體系,四季恒溫……”日前,濟南市民李被一處“不要空調暖氣的科技住宅”所吸引,來到售樓處一問,原來,空調暖氣是不用了,但要用各種水管、風機維持房間“恒濕恒溫”,到底是節能還是費能呢?1.4萬的售價比周邊樓盤要貴,到底值不值得呢?李一頭霧水。
是否采用的技術越多,建筑就越節能?參加博覽會高層論壇的清華大學江億院士不這樣認為。“北京市的大批政府辦公樓每平米每年用電量是60-80度,有的達120-130度;而百年前建造的清華學堂是34度。盡管這些辦公樓采用了各種先進的節能技術,但實際用能高出一到兩倍,怎么說它們就節能了呢?”
技術越先進,建筑就越節能?也不見得。江億的團隊曾在北京作過調查,發現常見的用分體式空調的住宅每平米耗電2.3度,戶式中央空調的為5-8度,而用中央空調則每平米耗電20度。這種巨大的差異,不是因為空調裝置本身效率不同,*是不同的使用模式所致。分體空調是有人來就開,有人的房間就開,而大部分中央空調是全空間、全時間運行。
“綠色建筑并非節能技術的堆砌,而應先在建筑本體上下工夫,做好通風、采光,利于人在建筑中的工作、生活。舒適性不行,再上技術、產品。”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司長陳宜明說,“被動節能技術為主、主動技術為輔,是個原則。”
使用節能技術要因地制宜。甚至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節能技術。奧運會前,奧運信息中心大樓層準備采用外保溫和水源熱泵兩項節能技術,但樓上主要是機房,會產生大量熱量,全年的任務應該是散熱,保溫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水源熱泵也起不到作用。終,業主決定不采用這些技術。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環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