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研究發現魚類也有個性
魚兒經歷改變未來行為
研究人員對實驗室中的虹鱒研究發現,無論在對抗中是輸是贏,甚至只是看到同伴在遭遇新物體時的危險和坎坷,這經歷些都會影響它們的未來行為。也就是說,魚兒遭遇的成功和失敗會改變它們未來行為。由英國利物浦大學教授林恩·斯尼頓領導的研究小組對一些膽怯或勇敢的虹鱒進行了仔細觀察,發現了它們身上所具有的不同“個性”。
同人類一樣,有些魚兒對遇到新事物或進入新環境充滿自信,而與此同時,也有些魚兒生性沉默寡言,對遭遇新事物充滿恐懼。斯尼頓的研究小組專門挑選了一些行為大膽和生性害羞的虹鱒,測試它們的未來行為是否會根據生活經歷的不同而有所改變。研究人員在虹鱒中間制造矛盾,引發沖突,觀測參與者和旁觀者對勝利者和失利者的反應,zui終得出了這一結論。
動物可以隨環境改變自身個性
動物個性(研究人員稱之為“行為癥狀”)的概念已存在了一段時間。這一概念旨在解釋一些動物的行為為何并不總能與它們所處的環境達到理想的契合點。例如,天生就具有進攻欲望的雄性動物也許可以輕而易舉將競爭對手制服,但卻從來無法實現同雌性交配的愿望,原因就是它們雖勇猛無比,但笨拙、魯莽的引誘手段往往會把雌性嚇跑。
這項研究表明,動物的上述特點并非一成不變,同時也表明動物可以隨著環境的變化逐漸改變自身的個性。斯尼頓說:“人們的傳統觀點是,動物的個性始終如一。不過,事實是從來沒有人用心觀察過它們的個性。”斯尼頓及同事故意讓虹鱒同體形大得多或小得多的對手進行競爭,以確定它們在即將上演的大戰中輸贏歸屬。那些zui終勝出的勇敢虹鱒在隨后接觸到新奇的食物時同樣更為勇猛,而在戰場上失利的虹鱒則變得更為謹慎。
斯尼頓認為,膽怯和勇敢行為同諸如應激激素水平等生理因素有關。在爭斗中落敗的事實也許能促進同壓力相關的化學物質(如*)分泌,這會使魚兒日后變得更加謹慎。研究人員發現,虹鱒還能夠通過觀察其它同伴的行為吸取教訓。觀看膽怯的虹鱒探索神秘物體的大膽虹鱒在隨后遭遇新物體時,自己也會變得更為緊張。這些研究結果被刊載在一期的《國*學會會報B》雜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