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市場格局將生變 有望占得先機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指出,與之前我國的環境監測體系相比,此次推進的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無疑在覆蓋面以及監測要素上來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原來的監測系統都是比較分散的,不同的部門、地區,比較零散的建立起來的,所以它存在著這些范圍、要素覆蓋不全,不管是從規劃、規范到信息發布都不是非常統一,共享程度也不高,這些方面希望能夠通過這一次新的建設能夠去有所改變,能夠實現各類數據的全覆蓋、包括共享、預報預警能力的提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表示,企業是環境保護的責任主體,企業作為環境的污染者,就必須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這次意見要求對污染源進行檢測,對企業來說,不能作假的這些情況都作出了規定,目的就是保證數據的真實性有一個全面的把握為科學決策、監管和執法打下堅實的基礎,有了全面準確的信息,我相信決策執法和監管就相對而言科學得多。”
這個方案還有一個亮點,那就是明確提出了“鼓勵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參與環境監測活動,在基礎公益性監測領域積極推進政府購買服務”。這不僅是踐行通過PPP模式讓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到公共事務以及準公共事務中來,也是對原有監管的一種良性的改進。以往的監管思路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盡管近年來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要想再進一步,就必須要重視自下而上的監督,即重視民眾以及第三方機構在環保中的角色。
首先,第三方機構立場較為中立,也比較專業,由他們承擔一些監測工作完全可行,政府則購買他們的服務。其次,也應該積極重視民眾的作用,一方民眾是對自己生活的當地的大氣、水以及土壤感知深的群體,他們反饋的信息應該被及時納入環境工作體系中來,并給與及時的重視,才能將環境保護中的潛在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就是真正的事前監督,這也正是監測的意義。
如何這讓新制度長牙生威關鍵的做法就是在平時加大對地方監測數據的檢查,形成天網覆蓋式。讓地方政府部門不能有機會做假,尤其是在特殊的天氣,上級政府部門要加大檢查力度,通過實測對地方政府部門的數據進行分析對比。如果發現數據弄虛作假現象,一定要嚴格按照相關的規定追責,堅決不姑息,讓法規落實做到抓石有痕。
市場人士分析認為,《方案》為生態環保工作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支撐,市場競爭格局將會變化,基于其產品、技術、資金、品牌等實力將會在國家第三方環境監測運營維護招投標中占得先機,因此應積極配置A股市場的受益標的。據預測,環境監測行業未來發展重點包括氣、水、運營維護、智慧環保:
1,空氣質量監測將向更廣泛區域監測發展;污染源監測將向燃煤鍋爐、超低排放監測發展;VOC監測已被納入“十三五”規劃,政策推動下潛在需求即將爆發。2,“水十條”將推動水質監測細分領域發展。3,在國家大力推動第三方運營維護服務的背景下,環境監測設備廠商正在由單純的設備提供者向環境監測系統及運營維護轉型。4.智慧環保發展的驅動因素主要包括提高原始數據資源使用效率,為差異化收費提供數據基礎,強化環境應急與預警監測等;智慧環保的商業模式日漸清晰,有望得到全面發展。
(本文資料參考證券日報、在線、長江時評、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