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河道治污迫在眉睫 頂層設計或打破治理瓶頸
梳理近年來的媒體報道不難發現,在中國,由于工業、農業、生活污染造成河道被污染的現象時有發生。“牛奶河”、“血河”、“五彩河”、“綠茶水”等因污染變色、變味的河流不時被媒體曝光。
以遼河為例。遼河全長約538公里,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也是遼寧人民的“母親河”。不過,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遼河被認為是全國污染嚴重的河流之一。1997年,全國產糧大縣鐵嶺市昌圖縣因上游農藥廠排污致使4萬多畝水稻絕收;遼河主要支流渾河流經撫順市區的水面上常漂浮著厚厚的油污,遇見明火就能燃燒;鞍山市民干脆按河水被污染后的顏色將流經市區的3條支流稱為黃水河、紅水河、黑水河。
此外,農村小河流污染問題也越發嚴峻。當前農村小河流污染日益加重,水生物數量急劇下降,生態服務功能逐漸退化。一是生活污水、垃圾污染;二是農業生產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三是畜禽養殖污染;四是工業企業廢水污染等,目前農村河流污染已經成為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構成潛在威脅
從理論到現實層面看,中國江河流域污染治理工作目前還面臨三方面問題:
首先是流域開發治理缺乏統一規劃,流域健康評價體系和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流域內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間相互轉化,上下游、干支流之間的開發利用相互影響,防洪、灌溉、供水、發電、生態等功能之間相互聯系。但當前中國大江大河水土資源的開發與治理,仍然是單純以一個行政區域、一條支流、單項工程為主,這一開發治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
其次是流域立法工作滯后于流域開發治理實踐。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先后制定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等多部關于水的大法。但這些涉水法律法規主要是針對全國水資源狀況做出的一般性規定,具有很強的行業特點,不能有效統籌協調不同地區和行業開發利用河流水資源的關系,不能有效解決流域開發中的一些特殊問題,導致出現某些部門為自身利益而影響河流合理開發的現象。
第三是江河流域、一體化的管理機制尚未形成。中國目前針對黃河、海河等流域水問題設立了黃委會、海委會等流域管理機構,但這些管理機構過于側重水資源分配、防汛等水務管理,忽視了水土保持、經濟開發等其他重要方面,無法對流域進行、一體化的監管。
目前,我國只能寄希望于“頂層設計”的加強,希望中國江河流域治理工作將有望更上一個臺階。
?。ū疚馁Y料參考:導報、西部網、慧聰網、人民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