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有重疾,不治將恐深 土壤修復概念股借機崛起
不僅如此,工業發展帶來的污染更為嚴重。調查顯示,工礦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渣是造成其周邊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汽車尾氣排放也能導致交通干線兩側土壤鉛、鋅等重金屬和多環芳烴污染。日積月累,讓寶地變毒地。
土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兩年前,湖南“鎘大米”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鎘大米”也成為熱詞。始作俑者重金屬“鎘”,通過水源進入土壤和農田。面對土地日益明顯的“病情”,2005年4月到2013年12月,我國開展了土壤污染狀況“會診”。
八大類土地污染問題為突出,分別是重污染企業用地及周邊土壤、工業廢棄地、工業園區、固廢集中處理處置場地、采油區、采礦區、污水灌溉區、干線公路兩側等局部地區,其中重金屬已成為主要的污染物。
本次調查,提升了各地土壤環境監測能力,為建立全國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優化土壤環境監測點位、開展土壤環境質量例行監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調查數據為完善我國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開展土壤環境功能區劃與規劃、確定土壤污染治理重點區域、加強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提供了科學依據;調查成果對加強我國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指導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人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政策法規保駕護航,土壤修復勢在必行
據悉,繼“大氣十條”、“水十條”后,“土十條”(《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有望于近期出臺。總的思路是:以保障農產品安全和人居環境健康為出發點,以保護和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法制建設為基礎,堅持源頭嚴控,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強化科技支撐,發揮市場作用,引導公眾參與。
盡管黨中央、國務院對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高度重視,各地區、各部門也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然而不難發現,一些土壤修復的成功案例還是得益于一些“偶然”因素,例如土地升值潛力、重特大事件的發生或者各種難得的歷史機遇,較缺乏一種可持續的良性發展模式。為此,《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中也指出,除了制定相應法律法規、政策標準外,還應采取一系列具體措施,例如實施土壤修復工程。國家將在典型地區組織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試點示范,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技術體系,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此外,加強土壤環境監管。國家將強化土壤環境監管職能,建立土壤污染責任終身追究機制;加強對涉重金屬企業廢水、廢氣、廢渣等處理情況的監督檢查,嚴格管控農業生產過程的農業投入品亂用、濫用問題,規范危險廢物的收集、貯存、轉移、運輸和處理處置活動,以防止造成新的土壤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