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資源的過度開發,水污染已成為中國眼下環境資源治理的當務之急。根據環保部公布的資料,我國水環境質量差,局部水資源過度開發,已超過水資源可再生能力。此外,調查數據顯示,截止2012年,全國水系、62個主要湖泊分別有31%和39%的淡水水質達不到飲用水要求,飲水安全事故頻發,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健康、生產和生活。
近期由國務院出臺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經由環保部、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多個部門共同編制,正式開啟“鐵腕治污”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水十條”的一個重要亮點,是國家積極倡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提高以PPP模式與社會資本的合作力度;國務院另外發布的《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也鼓勵社會資本加大水環境保護投入。據相關模型測算,在未來五年內,“水十條”相關投資規模將達兩萬億,以上都將對中國現今的環保產業帶來巨大影響,讓水務市場的拓展空間更為樂觀。
政策持續加碼
2015年4月16日國務院正式頒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提出,到202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嚴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劇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穩中趨好,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水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到2030年,力爭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到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在經過近兩年的醞釀后,“水十條”終落地。業內普遍預計“水十條”撬動政府投資總額將達到2萬億,而全社會投資總額有望達到4萬億以上,將成為2015年環保投資的重要主線之一。
與此同時,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兩部門日前印發了《關于推進水污染防治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的實施意見》。《意見》包括鼓勵水污染防治領域推進PPP工作,實施城鄉供排水一體、廠網一體和行業“打包”,實現組合開發,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等。《意見》提出,完善制度規范,優化機制設計,在水污染防治領域形成以合同約束、信息公開、過程監管、績效考核等為主要內容,多層次、一體化、綜合性的PPP工作規范體系;轉變供給方式,改進管理模式,加強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等政策引導,建立公平公正的社會資本投資環境;進水污染防治,提高水環境質量,優化水資源綜合開發途徑,創新水環境綜合治理模式。
市場人士認為,從政策層面看,未來一段時間內鼓勵政策有望繼續出臺,政策暖風料將持續吹入水務PPP模式中。隨著政府部門對環境保護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未來在用水、節水、治水方面的建設和監控會大大加強,水污染治理板塊將迎來發展機遇,也為污水處理概念股帶來上漲契機。
將拉動GDP增長5.7萬億元
日前,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英民明確表示,實施“水十條”預計可拉動GDP增長約5.7萬億元,將帶動環保產業新增產值約1.9萬億元,其中,直接購買環保產業產品和服務約1.4萬億元。業內表示,這將給社會資本吃一顆“定心丸”。
此前,業內流傳著一項統計數據,即按照“水十條”要求,完成相應目標需投入資金約4萬億-5萬億元,其中,需各級地方政府投入約1.5萬億元,“大頭”將更多地依靠社會力量投入,并以此來撬動整個治水市場。投資量如此巨大,到底能為社會資本帶來多大收益?每位業內專家屢屢給出的答案都是:規模很大,但具體不確定。
因此,本次趙英民披露的數據格外引人關注。趙英民進一步表示,隨著治理領域的不斷擴充、治理對象的不斷增加、監管精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環保責任的不斷落實和執法監管的不斷強化,在污染治理工程建設、環境咨詢服務、環境技術服務等領域必然會面臨急劇上升的市場需求,不僅需要提供傳統的污染減排的解決方案。
同時更需要提供環境質量改善的解決方案;不僅要為工業企業的集中污染防治提供支撐,也要為農業源、交通源等的污染防治、生態建設、清潔能源發展與替代等提供支持,還要為政府環境監管、社會環境教育等提供支持。相關領域企業的發展面臨日益增多的發展機遇。
在本次環保部真正測算了“水十條”拉動的各類經濟收益,尤其是直接購買環保產品和服務的體量之后,多家水污染治理企業表示出積極的態度,認為這令其更加看好未來的市場。但對于未來的投資形式,企業仍然比較堅持利用PPP的模式。在碧水源公司常務副總裁、董事何愿平看來,PPP符合目前國內水污染治理企業的發展需求。
PPP解渴治污融資難題
眾所周知,2015年是“水十條”落地并全面執行的年,行業發展將進入加速期。
隨著PPP模式的推廣,污染治理領域的融資難問題進一步得到有效緩解,有資本、技術、服務等優勢的環保企業將面臨更加公平和充分的市場競爭環境,在訂單獲取方面將有明顯競爭優勢,有利于個股做強做大。
事實上,亦有業內人士認為,PPP項目結構較為復雜,項目自發起到雙方簽訂合同,需要詳盡地測算、論證和談判,準備時間長,并且社會資本往往對于政府的履約意愿和履約能力持保留態度,對于二三十年的全生命周期內政府的信用有顧慮,同時金融機構的參與途徑亦不清晰。由于貸款等資金占項目總投資的比例高達70%至80%,因此項目融資的成敗對于PPP項目具有決定性影響。
在萬邦達的案例中,PPP模式成了其實現跨越式成長的良性刺激。作為市政環保領域的新業務,萬邦達運用PPP模式先后斬獲蕪湖市和烏蘭察布市項目大訂單,項目總規模合計達到約86億元,為2014年公司營業收入的8倍以上。
事實上,PPP這塊蛋糕是否誘人,關鍵要看回報率和安全性,而這些均需要完善的機制予以保障,只有這樣社會資本才會有較高的積極性。
PPP項目中并不乏二三十年的建設期的,呈現投資大、周期長、利潤不高的特點。“新官不理舊賬”、“改變游戲規則”都成為過去PPP項目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因而,在前期進行物有所值等判斷基礎上,仍需要根據政府和企業的能力和責任,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也有專家建議,還應同時建立靈活的退出機制。如果項目運營出現問題,需要對資金設立出口。
另外,PPP項目一般時間較長,應根據成本完善調價機制。財政部財科所研究員、中國PPP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潔認為,“定價是有一個標準和原則,就是價格的調整機制,幾十年不變不科學,變得太頻繁也不科學,理想的狀態是讓私營資本盈利但不暴利。”
(本文資料來源:網易新聞、中國證券網、北京商報、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