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一早,大寧調蓄水庫雖然水面已有部分結冰,但絲毫不影響成群的野鴨在水面上閑適游動。據大寧調蓄水庫管理所副所長胡曉斌介紹,自江水進京半月以來,大寧調蓄水庫加大了管理力度,整體運行平穩。
位于盧溝橋南側的江水北調大寧調壓池,是江水北調中線江水進京后個見到水面的地方,直徑81米的圓形調壓池水面上泛著來水引起的細小水花。工作人員介紹,在1744萬立方米來水中,進入大寧調蓄水庫的水量為293萬立方米,其余水量進入城市水廠,主要包括郭公莊水廠、三廠、九廠、田村水廠、門城水廠和長辛店水廠。
在調壓池下游,均勻持續的流水聲通過5孔閘門流出。據介紹,江水進入大寧調壓池調壓后,1、2孔閘門的來水穿永定河,沿西四環北上團城湖;3、4孔閘門的來水向東進入南干渠郭公莊水廠和五環沿線的其他水廠;5孔閘門的水流向大寧調蓄水庫。
沿著1276公里漫漫長渠,長江水將一路北上奔流進京。進入北京城區后的站就在大寧調壓池。隨著江水進京,調壓池旁閑置了20多年的大寧水庫,此次變身大寧調蓄水庫,繼續肩負永定河泄洪功能的同時,還擔負起江水“多時蓄水、少時供水”的重任。京城供水格局再添一調蓄水庫。
“大寧調蓄水庫的作用主要是當下游受水部門出現故障或突然減少需水量時,將上游多余來水退至水庫,蓄水量能維持北京城區半個月的用水量。”日前,大寧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大寧調蓄水庫庫容為https://img56.hbzhan.com/3/20171017/636438568603607408561.jpg4萬立方米,水位高程49米,較江水來之前的48米上升了1米。
各地將優先使用南水
與此同時,根據《關于南水北調中線一期主體工程運行初期供水價格政策的通知》,中線分為六個區段,同一區段內各口門執行同一價格,供水價格從每立方米0.18元至2.33元不等。其中北京段價格為2.33元/噸,此價格略高于地下水源供水成本。
“南水北調工程不僅是一項供水工程,還是一項生態工程。”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指出,中線工程通水后,通過水源置換,可減少地下水開采量。因此,要嚴格執行受水區地下水壓采規劃,優先用好南水北調水。“若不嚴格執行地下水壓采,出于成本和效益考慮,可能會出現一方面是南水北調水用不完,另一方面是地下水繼續超采的情況,造成受水區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王浩表示。
北京市南水北調辦主任孫國升介紹,南水進京后,要做好“喝、存、補”工作,“喝”就是優先使用南水北調來水;“存”就是將來水存入密云水庫等已建水利工程設施;“補”就是向運行中的地下水水源地補充。
華北地下水超采成為越來越嚴峻的問題。近年來,在北京每年36億立方米用水量中,地下水供水占到了21億立方米。市民喝的每3杯水中,就有2杯來自地下水。全市平原地區地下水埋深從1999年的12米降到了2013年的24.5米,地下水累計超采65億立方米,導致地面沉降加劇。而根據《河北省水資源評價》結果,河北全省每年水資源缺口50億立方米左右,如果考慮到生態用水,年缺水量達到100多億立方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為河北省提供34.9億立方米的外來水源。
南水進京以后,將緩解地下水的壓力。北京市水務局負責人表示,今后將按照“總量控制,蓄水保水、涵養地下水”的地下水管控原則,一手抓“管理”,嚴格地下水取水;一手抓“保護”,加強地下水污染防控,真正讓地下水“休養生息”。
不但如此,“長江水進京之后,首先要滿足居民生活使用,如果還有富余,會部分回補地下水。”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解釋說,在這個過程中,密云水庫將發揮重要的調劑作用。
據介紹,南水北調除了市內的配套工程,還有一個反向輸水工程,即從團城湖調節池一路北上,通過京密引水渠的九級泵站,提升到密云水庫中。需要回補地下水時,九級泵站中的李家史山閘將開閘放水,經小中河輸水至東水西調匯合口,沿東水西調反向輸水至東牤牛河,經牤牛河、懷河,終入潮白河牛欄山橡膠壩上游水源地,全長15公里,在河道內通過下滲回補地下。
“不能只算經濟賬”
作為中國歷史上規模為龐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從規劃到建設,圍繞著這一國家工程的討論、爭議從來沒有停止過。伴隨著南水北調中線的正式通水,這一歷時60多年的水利工程再次受到廣泛熱議。
其中,有贊譽者,亦不乏質疑者。誠如,造價高昂、調水成本過高、污染隱憂、受水區不愿用水等不一而足。近日,就此接受媒體采訪中,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院長許新宜認為,當下的很多觀點僅僅是戰術層面的爭論,理性地看待和評價南水北調工程,需要從戰略層次重新認識這一國家工程的深遠意義。南水北調工程向北方調水建立在保障漢江中下游用水基礎之上,同時亦有緩解受水區生態危機之功能,更長遠的意義在于構建“四橫三縱”的全國水網格局。
“每個地區水資源用量都有一個基本負荷,這一部分主要是依靠當地自身水資源解決,我們稱之為水資源承載能力。當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爬坡階段,用水高峰來臨時,調水工程就成為供水的保障。”許新宜認為,當下很多人包括部分業內人士對于南水北調的長遠意義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如果我們僅僅把南水北調作為一項簡單的供水工程,把每年調多少水作為工程目標,很多問題都解釋不了。”許新宜說。
從區域資源現實觀察,對于南水北調這一世紀工程的建設,許新宜認為,這是由中國的資源稟賦決定的,同時,也是構建中國“四橫三縱”國家水網的必然。
一方面是水情,如果以長江干流為界線,劃分為南方和北方,南方國土面積占全國36%,水資源量比重卻達到81%,與之相比,北方國土面積比重為64%,水資源量僅占19%。
作為中國北方大的經濟帶,黃淮海流域已成為水資源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矛盾為突出的地區,人均水資源量462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1%,其中京津兩市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資源量僅為292立方米,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7。
另一方面是區域現實,黃淮海流域總人口4.4億,約占全國人口的35%,國內生產總值約占全國35%,人口密度、城市布局均處于全國前列。華北平原還是中國三大糧食主產區之一。
而從更長遠的視野分析,眾多專家表示,南水北調不能僅僅定義為解決北方水資源短缺的基礎性工程,更是中國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骨干性工程,它將豐水的長江流域與缺水的黃淮海流域實現聯通互補,組成一個大水網,將全國三分之一的水資源納入了聯合配置范疇,形成“四橫三縱”總體格局。
通過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聯合調度,南水北調來水與北方水資源可以實現相互補償。這種補償分配,可將南水北調受益范圍進一步擴大到農村單元和黃河的輻射供水區域,從而實現黃淮海流域更大范圍的水資源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