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乳山,這座享有“長壽之鄉”美譽的城市,保護環境、愛護家園成為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人們的共識。擴建污水處理廠、增設垃圾轉運站、推行工業減排……一系列扎實推進的綠色行動讓百姓的生活不斷改善。據悉,乳山人踐行綠色健康理念、積極參與環保行動,在這個城市里,農村垃圾處置問題與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置一樣,受到了同等的重視。
村里的垃圾能“發電”
近日,有媒體人士走進山東威海乳山市徐家鎮東峒嶺村,整潔的水泥路,干凈的農家小院,讓人耳目一新。
村里的文體活動廣場上,村民姜文同正在向大家“秀”自己的毛筆字。“家鄉潔凈美生活樂滋滋”,蒼勁渾厚的字體贏得村民的陣陣好評。姜文同表示,他的字代表著東峒嶺村村民們的共同心聲:環境美了,生活也越來越幸福。
東峒嶺村有著悠久的歷史。近年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頭雁”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實施,有力促進了東峒嶺村的經濟發展,姜文同一家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日子富裕了,農民盼的是什么?“干凈的院子,整潔的街道,喝上放心水,遠離垃圾堆。”土生土長的農村漢,50多歲的姜文同用簡單幾句話,便道出了村里幾輩人的心聲。
影響農村環境直接的問題莫過于垃圾泛濫。村里的生活垃圾、畜禽糞便一直是影響農村環境的硬傷。姜文同回憶,以前村里環境平日看不出有多差,但一到大風天,塑料袋、廢紙等生活垃圾便漫天飛舞,空氣中還夾雜著陣陣難聞的異味,整個村就像一個“垃圾場”。
2011年,徐家鎮生活垃圾中轉站和生活污水處理站開工建設,姜文同每次經過都會詢問一下工程進度,期盼著村里環境面貌盡快煥然一新。當年年底,垃圾中轉站正式投入使用,與之配套的60多個垃圾箱也在村里“上崗”,每戶村民都能就近便捷地處理生活垃圾。為保障垃圾及時清運,村里還專門安排了4位保潔員,配合垃圾運輸車定期清運垃圾。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姜文同和鄰居們發現,門前道路污水橫流的現象不見了,走起路來越來越舒坦;即便刮起大風,也不會再現垃圾紛飛的場景,整個村子的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和環境一同改變的,還有村民們的生活習慣:從原來的垃圾隨手扔,到主動放到垃圾箱;從不關心村莊建設,到主動為村莊發展出工出力……一系列可喜變化為東峒嶺村增添了發展的活力。
三項措施破“垃圾圍村”難題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軟硬件設施配套。先后投資4000多萬元,為15個鎮區購置了30余輛垃圾壓縮運輸車,配備了1.5萬個垃圾桶,并為離市區較遠的10個鎮各修建1處垃圾中轉站,建立起了“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在各鎮成立環衛一體化管理辦公室,組建環衛“管理、保潔、清運”三支隊伍,保潔員工資由市財政以每人每年3600元的標準予以補助。同時,每年投入600萬元,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視村莊分布情況、轉運距離遠近等,分檔次進行獎勵補貼,激勵鎮街提高垃圾清理轉運實效。
二是采用BOT方式,明確無害化處理方向。摒棄粗放填埋處理垃圾的方式,采取BOT方式,與深圳綠色動力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建設了垃圾焚燒發電廠,充分發揮垃圾“余熱”,變廢為寶。目前,全市垃圾焚燒發電廠日垃圾處理量可達500噸,每年能直接焚燒14.4萬噸生活垃圾,節約標準煤近2萬噸,垃圾減量可達80%,實現了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和再利用。
三是創新管護模式,促進環境治理長效化。發揮農村社區的組織作用,探索出以農村新型社區為單位的“一體管護、聯包聯干”的管護新模式,由社區統一安排人力物力,統一值日清掃,確保農村環境管護常態化、長效化。鼓勵各鎮村大膽創新,積極建立新的管護方式。同時,引入第三方參與考核,由市環衛一體辦、綠色動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共同對鎮村垃圾清運情況進行不定期考核,考核結果與各鎮資金補助直接掛鉤,并納入鎮年度崗位目標責任制,促進環境治理長效管護機制建設。
城鄉人居環境“零差距”
近年來,乳山結合“鄉村文明行動”,以促進村容整潔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化“大城管”格局,將城市管理模式向鄉鎮、農村延伸。該市先后投資4000多萬元,為15個鎮區購置了38輛垃圾壓縮運輸車,配備了1.5萬個垃圾桶,并為離市區較遠的10個鎮各修建1處垃圾中轉站,建立起了“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改變了過去“垃圾靠風刮、污水靠日曬”的現象,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在環境越變越好的同時,一些村卻因為資金困難、干群認識不足、管理考核不嚴等原因,存在保潔隊伍不全、垃圾桶缺損、垃圾收集不徹底、垃圾車轉運不及時等問題,成為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后一公里”上的攔路虎。
不放過犄角旮旯,不留一處垃圾死角,乳山在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中定了調。去年,乳山進一步完善了城鄉環衛一體化各項設施,在各鎮成立環衛一體化管理辦公室,組建環衛管理、保潔、清運三支隊伍,明確專人專責。每30人設置1個垃圾桶,每個鎮配備2輛垃圾車,每輛垃圾車配備2名垃圾清理員,村里每300人配備一名環境衛生保潔員,每15到20個村設立一名環境衛生專管員,每村設立1名環境衛生管理員,由村支書擔任。